胡希恕:经方治疗胃病经验(附验案九则)

2017-05-25
来源:明医公开课

胃病包括西医所说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等,西医在鉴别上有较细的特征区分。


如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欲不振比较明显,多有胀满的感觉。但胃神经官能症,精神情志的影响与症状的发生、变化相关性比较明显,而一般药物又不能减轻其症状,其往往还有头痛、头晕、心悸、无力等症状。


急性胃炎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主症则有明显的疼痛。不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痛,多以隐痛、胀痛、灼痛为主,并带有周期性或节律性(如食后或季节变化之际),两者甚至有出血症。


这些疾病,一般都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胀满、食欲不振、疼痛等症状。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中医在鉴别区分上没有西医那么明确,但在辨证施治上却有其严格的规律性,这是必须用中医的辨证规律去理解和掌握的。


上述诸病,若以呕恶、下利(或便溏)、肠鸣、心下痞硬(满而不痛或闷胀发堵)为主,或兼其他证候表现如胃疼、食欲不振等,此类均以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主治之。


因三方都有半夏、干姜降逆逐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热除痞而止下利,胃气不振为客邪内饮的主因,故补之以人参,调之以大枣、甘草。


生姜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干姜(一两)

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


其中生姜泻心汤更对嗳气、食臭有良效。服生姜泻心汤后,或有吐利的瞑眩状态,此应提醒病家须知,不必惊慌。


如果恶心得厉害并牵扯到头痛(尤其是偏头痛)或胃疼得厉害,应加吴茱萸,实不异与吴茱萸汤之合方,效佳。吴茱萸汤证以水气上冲波及头脑者最为对证,但胃有热时则不宜。


甘草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炙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


其中甘草泻心汤对下利无度、日数十行,谷不化者,有速效。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

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若以嗳气为主,有呃逆、泛酸之类,其和上面所言不同的是无肠鸣、下利,大便反干,但心下也发堵(心下痞硬),此类应主用旋覆代赭汤治之,因方中有生姜、半夏降逆止呕,人参补胃以治心下痞硬也。


若胃酸过多,胃痛也偏重者,要加制酸药,以乌贼鱼骨(海螵蛸)最为常用。


更奇妙的是,此方(旋覆代赭汤加乌贼鱼骨)并无通便药,但吃了就能通大便,实为中医之宝贵经验,岂可等闲视之?本方用于十二指肠溃疡,亦有较好疗效。


《外台》茯苓饮(《金匮要略》)


茯苓(三两),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若以胀满为主,也呃逆,但以呃逆为舒,不似旋覆代赭汤之以呃逆为苦,此类以茯苓饮主治之,方内有苍术,重在治胃有停饮,又有大量橘皮行气,痛得重一些可加元胡二钱,胀满得厉害可加木香、砂仁等芳香药。但要注意,消导药、香窜药过多,对人体是没什么好处的。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

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胶饴(一升)


此外,有的胃病,没有恶心、呕吐等症,但痛,即建中汤证者,用小建中汤即效;但有呕恶则不可,以此证不喜甘故也。


甘草粉蜜汤(《金匮要略》)


甘草(二两),铅粉(一两)

蜂蜜(四两)


主治痛(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还有甘草粉蜜汤,但原方宜去铅粉而加祛瘀止痛的白及,用于治胃溃疡有百发百中之效,尤其对胃出血用之更好。


方药服法如下:炙甘草八钱至一两,白及三至四钱,蜂蜜一两半,先煎前两味,去滓,加蜂蜜再煎,把水分煎除一些成糊状,作一剂服。


《金匮要略》曰:“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铅粉有毒,但加蜂蜜、甘草则与人无伤,此黏滑性药物,食后附着在胃壁上,故不伤人,可是能诱杀蛔虫,甘草、蜂蜜又能治痛,可见古方配伍之妙。


此类胃痛很多见,上述两方效果平稳可靠。


不过,小建中汤有些偏温,利于虚寒证而不利于虚热证。


有些时候病人是食管痛,但他说不清楚是胃还是食管,这种情况必须详审细问,若为食管,有热者则多为栀子豉汤证。


以上诸方,而有食欲不振者,宜与半夏厚朴汤合方。


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

炙甘草(二两)


还有一种临床少遇的胃病,属虚寒阴证者,则当与四逆汤类。


附子汤(《伤寒论》)


附子(二枚),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胡希恕先生有案例:有胃病、关节痛,用桂枝汤、附子汤合方治之,关节痛好了,同时胃病也好了,此真虚寒证也。



验案举隅


半夏泻心汤案


程某,女性,33岁,病历号37488,1967年3月7日初诊。


原有肝炎,近一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脉细弱。


证属    上热下寒

治以    苦辛开降

方用    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

黄连6克,干姜10克,大枣4枚,

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


结果:药服三剂证愈。


生姜泻心汤案


彭某,女性,30岁,病历号31221,1965年8月26日初诊。


因吃葡萄而患腹泄已三天,每日三次水样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差,嗳气,腹时胀满而肠鸣漉漉,四肢乏力,苔白腻,脉弦滑。


原本中寒,又值外邪相加,中阳不运,水饮内作,因见肠鸣下利,嗳气纳差等症,与生姜泻心汤:

生姜12克,干姜3克,炙甘草10克,

党参10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

黄连10克,大枣4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腹泄,腹疼止,服三剂诸证好转。


甘草泻心汤案


史某,男性,42岁,住东四六条80号,1965年11月15日


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疼,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


证属    上热下寒

治以    苦辛开降

方药    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干姜6克,

半夏12克,大枣3枚,黄柏10克,

党参10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舌疼已,进食如常,继调半月诸证消除。


旋覆代赭汤案


白某,男性,48岁,病历号17044,1965年1月17日初诊。


胃脘痛胀、心下堵闷已三年,经检査诊为“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经多治不效。


据现症有噫气呕吐、口干不思饮、苔白腻,脉沉弦细。


证属    胃虚有饮

治以    益胃化饮

方药    旋覆代赭汤加味:

旋覆花10克(包),生赭石10克,党参10克,

生姜15克,炙甘草6克,半夏15克,

大枣4枚,乌贼骨15克,川贝母10克。


结果:服三剂知,六剂诸症减轻。


茯苓饮案


宋某,女性,44岁,病历号71969,1965年10月29初诊。


腹胀纳差已多年,经针灸、中药理气和中等法治疗症或有减,但停药后,腹胀纳差如前。


近状:腹胀、纳差、乏力、短气、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大便溏,苔薄少,脉沉细弦。


证属    胃虚饮停

治以    温胃化饮

方药    茯苓饮加味:

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

茯苓15克,苍术10克,生姜10克,

半夏12克。


结果:上方服一月余,腹胀消,纳如常。1966年3月11日随访如常人。


小建中汤案


张某,男性,42岁,某厂门诊病历号529,1966年6月10日初诊。


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五年,经检査诊断为“胃粘膜脱垂”。


近症: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


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

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


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他无不适。


甘草粉蜜汤案


夏某,女性,52岁,病历号35866,1980年4月17日初诊。


反复发作胃脘疼痛已10多年,经钡剂造影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一周来痛如刀割,夜晚尤甚,用中西药多治无效,苔白微腻,脉弦细沉。


证属    中寒急迫

治以    温中缓急

方药    甘草粉蜜汤加减:

甘草18克,白蜜45克,白及10克


结果:当日服一煎痛未作,夜得安眠,第二天服第二煎尽,自觉如常人,又继服小建中汤三剂,疔效巩固,停药一周也未见不适。


四逆汤案


孙某,男性,38岁,病历号134809,1964年4月6日初诊。


1961年患无黄疸型肝炎,以后肝功正常,但时有腹胀,右胁及胃脘疼。


先找西医治疗无效,后求中医多方治疗,效也不明显,审其方药多为疏肝理气之类。


近来症状为:腹胀,饭后明显。时胃脘及胁痛,四肢逆冷,晚上常用热水袋焐脚,但半夜常因冷而醒。


检查:肝大一指,质中硬,轻微压痛,心下有振水声,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属    里虚寒甚

方药    四逆汤方证:

炙甘草10克,干姜8克,制附片15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冷大减,已不用热水袋焐脚,仍腹胀,上方加枳壳、陈皮、党参随证加减,服三月腹胀消。


附子汤案


郭某,男性,38岁,病历号178894,1965年11月1日初诊。


四十余日来腹痛腹泻,大便日2~3行,胃脘自觉有冷气,腰痛,下肢酸痛怕冷。苔薄白润,脉沉细。


证属    中虚寒饮痹阻

治以    温中化饮、驱寒行痹

方药    附子汤加味:

制附片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

苍术10克,白芍12克,炮姜6克


结果:上方服12剂,诸证痊愈。


【本文摘自《胡希恕医论医案》、《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作者/ 胡希恕,编辑/黄榆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