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术会:风药的临床应用(赵红军)
众所周知,这么多年来,孙曼之老师已经成为民间中医的一面旗帜,而一提到孙曼之老师,我们头脑里必定会闪现出“风药和茯苓饮”。有识之士指出,孙老师及其风药,已经成为当今中医学术的流派之一。在中医的发展史上,风药曾经一度辉煌,比如孙思邈的《千金方》,以及李东垣的《脾胃论》,就用风药治疗内外妇儿的各科杂症。然而今天,中医的临床疗效却普遍降低,风药的应用也大为萎缩,轻视外邪、把这一大类具有很高临床疗效的药物废弃不用、不会使用,则是导致这种窘境的原因之一。为了使风药能够为更多的中医人所熟识和使用,把风药发扬光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下面,我谨就风药的用法,谈一点个人的浅薄认识。
一、风邪的危害与致病特点
学习风药,首先要对风邪的危害和致病特点要有足够的认识。对于风邪的危害和致病特点,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以及后世的《千金方》、《诸病源候论》等,都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论述和临床应用,只可惜后人视而不见,不能深刻理解其真谛,由此给中医学术和临床造成了非常大的遗憾和损失。下面,我先简要温故一下有关论述。
“风为六淫之首”,风邪四季感人,风邪是很明显地区别于寒、湿、暑、燥等外邪的。“风为百病之长”,既然是“百病”,它就不是只指外感病了,无论内、外、妇、儿,实际上都有风邪的影子。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说:“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那么这个“开”,他用的是什么方子呢?用的是续命汤。我们今天临床上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强制性的脊柱炎,以及各种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各种神经性的病变等,用续命汤治疗效果都非常好。不仅陈修园这么重视中风,历代的医家都非常重视中风,他们的著作在讲疾病的时候,往往第一个病讲的就是中风。
大家都知道风邪“善行而数变”,风邪感人,无处不到,我在历代医家总结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风邪多入孔窍”。 中医之理就是“易理”,“易”就是“日月”,就是自然之理。我们要学会用生活中看到的自然现象,来联系医学知识。为什么说“风邪多入孔窍”呢?因为“空穴来风”。室内空气很密闭,很闷,大家一起来学习,一旦把窗户打开风自然就进来了,就这么简单。我们人体是一个活体,它要和外界发生交流沟通,我们的五官眼耳口鼻舌,消化系统的胃肠以及膀胱子宫阴道肛门等,都容易招致风邪。《伤寒论》有“膀胱蓄血”、“热入血室”,感受了风邪,身体里面空虚了,风邪就自动进来了。在我们临床上,五官、胃肠、阴道、肛门等病症,都可以用风药来治疗。古方侯氏黑散,一方面用补益的药来填充,另一方面又用风药来发散,它的组成就很有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风邪郁闭气机。当然这不单纯是风邪的影响,它还夹杂着其它病邪,如寒邪、湿邪等。风性疏泄,但寒邪凝滞而收引,风寒等外邪侵入人体就会“内陷”,会导致人体的气机“郁闭”、“下陷”、“阳陷入阴”。我们跟孙曼之老师学习《伤寒论》知道,医圣最重视“风陷”(认识此点,是孙老师的慧眼独具),外邪内陷,不但可以引起结胸和痞证,太阳可以转为少阳、阳明,三阳可以转为三阴,而且外感病可以转为内伤病。整个《伤寒论》医圣就是在谆谆教导我们,要“重视外邪、预防传变”。 我们今天大量地运用经方治疗内妇各科疾病,疗效彰著,它的理论根源其实就在于此。桂枝汤之所以能成为后人高度赞誉的古今第一良方,就因为它抓住了外邪-风邪对人体的危害,抓住了脾胃为人体生理病理的根本的本质特点。风邪侵入人体,营血不足,桂枝汤里生姜、甘草、大枣补血生津,桂枝、芍药调和营卫,从里面往外托,桂枝汤实际上是一个扶正祛邪的方剂,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治疗内外妇儿的各科杂症。
风邪致病非常广泛,从表到里,从上往下,可以引起多系统多器官发生的问题。风邪侵袭进入脾胃,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司了,就会发生很多问题:左边的肝气不能调达、升不起来,右边肺气不能宣发、同时也就不能肃降,脾胃作为中州枢纽的升降功能失常了,心火就不能下移,肾水就不能升腾……总之,风邪致病,它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用药如用兵”,“擒贼先擒王”,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风邪的危害,要把这个思想落实到我们每天的临床实践中去,把风药发扬光大。
二、什么是风药?
风药是从中医的“阴阳”、“升降”等基本理论出发,注重于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这种特定的中药的分类方法。它指的是具有辛味的、质地轻薄、药性升浮,对人体能够起到发散、升提、疏解、宣透等作用的一大类中药的统称。
有感于历来还没有人从定义的角度准确地说明风药究竟是什么,我尝试给风药下个定义(当然我的描述还有待商榷)。风药首先是具有辛味的一类药物,风药具有“升、散、燥、动”的特点,能够对人体起到发散、升提等一系列的作用,这是风药概念的基本点。它和我们今天中药学等教材的不同之处是,风药理论重视的是药物的“四气”、“五味”, 而不是药物的所谓“主治范围”与“临床功效”。中医是宏观的医学,我们学习中药背它具有什么功效、能治什么病?这是学习西医的思路。学习中医要有宏观的视野,掌握知识要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过分重视细节它能够治疗什么疾病,反而把它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给忽视了,这是舍本逐末的学习方法。
历代本草对中药都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神农本草经》对中药的分类是上品、中品、下品,它对药物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比如对薯蓣的描述,提到它能够“除寒热邪气”。(王三虎老师提出“风邪入里成瘤说”,和孙曼之老师提出的“癌为热邪”,有异曲同工之妙。)王三虎老师据此认为,山药除了补虚以外,还有除寒热邪气的作用,有类似于风药的作用。
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之《药类法象》,根据药物的气味厚薄、阴阳升降、补泻主治之不同,将常用药物分为五类,孙老师把它总结为口诀:“风升生,热浮长,燥降收,寒沉藏,湿化成中央。”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风药气温,其性上行,犹如春气之上升,有利于生长发育。如: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等20种。张元素是李东垣的老师,他的《医学启源》 以及李东垣的《脾胃论》都是学习风药重要的参考书。
由此可见,我们中药学教科上中药的分类方法,绝不是唯一的分类方法。教科书上中药的分类方法看上去一目了然,有利于我记忆背诵,但同时它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容易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比较容易僵化、教条和机械。在中药学教材里的解表药(辛温、辛凉)、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里的大部分药物,以及部分宣肺止咳药、理气活血药物;方剂学教材里的解表剂(辛温、辛凉)、清热剂(泻黄散)、祛暑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甚至痈疡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牛蒡解肌汤)里的部分方剂,实际上都可以归于风药(方)的范畴。
我把常用的风药,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和罗列:
辛温(热):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白前、前胡、桔梗、紫苏、香薷、藿香、佩兰、藁本、白芷、威灵仙、海风藤、苍耳、辛夷、葱白、川芎、细辛、巴戟天、全蝎、蜈蚣、乌蛇等。
辛凉(平):葛根、升麻、柴胡、秦艽、丹皮、桑叶、菊花、蔓荆子、薄荷、牛蒡子、淡豆豉、浮萍、木贼、二花、连翘、钩藤、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蒿、白蒺藜、蝉蜕、僵虫等。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临床使用风药的时候,一定要熟练掌握风药的特性,要根据风药的秉性特点,以及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需要来使用。如麻黄、桂枝用于风寒,属于比较峻猛的;羌活、独活祛风散寒除湿,属于比较燥烈的,容易耗散阴津;荆芥、防风是比较柔润的,特别是防风为“风药之润剂”;升麻、柴胡则除了发散之外,上升的作用最为明显。要详细了解风药的具体应用,可以参考高远志同学写的《风药的学习总结》。
三、风药的功效以及对人体的重要意义
在中医经典和孙曼之老师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医家同仁的相关论述,我把风药对人体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总结出风药的二十二大功效:
发散、升提、升阳、祛风、止痒、 散寒、胜湿、行气、活血、止血、引经、解痉、通络、止痛、止泻、消肿、化痰、散结、开窍、醒神、发散郁热、疏肝解郁。
中医治病有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里面,“汗、温、清、补”都是和风药有关联的。方剂学有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宣可去壅、通可去滞、泄可去闭、轻可去实、燥可去湿。”
风药不但能够祛风散寒,“风能胜湿”,风药祛湿的作用在临床上非常重要。风是流动性的,能够行气,气行则血行,它能够活血。有些风药能够活血,有些风药还能止血,像白芷就止血止带,荆芥炒炭就能够止血。风药还有引经的作用,“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治疗头痛,阳明经白芷、少阳经柴胡、太阳经羌活、藁本等。风药能够解痉,风气通于天,风药归肝经,它能够疏肝,舒筋活络。风药能止痛,“通则不痛”。风药能止泻、消肿、化痰、散结。这个痰指风痰,就是痰像泡沫一样的痰。风药能够开窍醒神,使头脑清醒。风药发散郁热,升阳散火汤就是最好的例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风药能够疏肝解郁,临床上治疗肝气郁结,不能只想到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风药疏肝,在临床上用途很大。
《黄帝内经》上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风能致病”,但同时,“吹吹风有益健康”,“风亦能生人,”风为六气之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风气的鼓动;但“过犹不及”,不吹风或者吹得过多,均会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带来负面影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风药的应用在今天不但没有过时,根据二十多年的临床观察,我认为当代人(特别是都市人)的生活习惯,更适合使用风药,这这要基于以下几点:
住高楼大厦、户外活动少;
夏天空调,冬天暖气;
恣食肥甘厚腻,湿气重;
缺乏运动;
精神压力大,情绪抑郁;
还有雾霾的巨大危害!!!
都市人住高楼大厦,户外活动少,不吹风不接地气。我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看不孕不育的女性,城市多于农村。农村女性治疗月经病大多是月经提前、量多,而城市人大多是月经推迟、量少。农村女性接地气,运动量大,吹风多,气血经络就活了。夏天空调,“虚邪贼风”,冬天暖气,把窗户关起来,空气就不流通。恣食肥甘厚腻,湿气重,风药化湿不但能化外湿,也能化内湿。城市人缺乏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使用风药就是让你动起来,流通气血。城市人压力大,情绪抑郁,风药能够疏肝解郁。不要忘了雾霾的巨大危害,不但是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男性不育症,女性不孕症,都和雾霾有关。风药可以宣肺,发散肺里的风寒郁热,也就相当于给肺进行了一番清洗。
四、风药可能的适应症(风药症状大全)
在临床上怎么样使用风药呢?我们应该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来学习风药的用法。为了能使初学者尽快掌握风药的用法,我总结出了风药可能的适应症,也就是临床使用“风药的症状大全”,供大家参考。
头面五官:头昏、头疼、耳鸣、耳聋、耳朵发痒、流脓、眼睛发痒、干涩、迎风流泪、鼻塞、鼻痒、青涕、打喷嚏、咽喉发痒、淋巴结肿大、疼痛、痄腮、头皮发痒、头皮屑、斑秃、脱发、斑、痘、中风、嗜睡、昏迷。
皮肤肢体:面黄、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颈项强硬、肢体拘紧、四肢关节酸困疼痛、出汗异常、无汗或多汗、肢体麻木、沉重、无力、静脉曲张、肢体浮肿、抽搐、中风偏瘫。
脏腑病症:咳嗽、气喘、吐涎沫、泡沫痰、胸闷、气短、心悸、打嗝、呃逆、嗳气、泛酸、胃痛、胃胀、呕吐、大便溏稀、小便清长、容易感冒、疲乏无力。
男妇二阴:乳房胀痛、包块、脓肿、月经提前或推迟、月经量少或量多、闭经、痛经、子宫脱垂、白带、外阴阴道瘙痒、阴囊潮湿、阳痿、早泄、遗精、肛门瘙痒、脓肿、痔漏、便血。
临床上和风药相关的症状,大略言之也在百种之多,虽然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辨证论治,不能见“症”用药,但如果能把罗列这些症状的原理想清楚了,那么风药的用法也就“思过半矣”。有关这些病症和风邪、风药的内在机理,大家可以结合前面所讲“风药的功效”以及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风药的讲座录音来加深理解,此不赘述。
五、具有代表性的风药方剂
下面我给大家讲我在临床上常用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十个风药方剂,如果能够把这十个风药方剂及其所用到的药物搞清楚了,即可由浅入深,由此进入风药临床的殿堂。
1、桂枝汤及其类方,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柴胡桂枝汤等。
2、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3、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甘草。
4、升阳益胃汤:黄芪 、半夏、人参 炙甘草、独活、防风、白芍、 羌活、 橘皮 、茯苓、柴胡 、泽泻 、白术、 黄连。
5、升阳散火汤: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甘草、人参、白芍。
6、泻黄散:藿香、防风、山栀、石膏、甘草。
7、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
8、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9、大秦艽汤: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细辛、川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川独活。
10、续命汤系列方剂
大续命汤:麻黄、桂枝、杏仁、石膏、当归、川芎、人参、干姜、甘草。
小续命汤:麻黄、桂枝、杏仁、黄芩、白芍、防风、防己、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大附子。
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也是群方之祖,我们用它治疗皮肤病、产后风、面神经麻痹等。《伤寒论》特别强调先解表,后攻里,表里同病的表里双解,就是为了预防疾病由外到内的传变。葛根芩连汤不是单纯清热的方子,它的君药葛根的量是黄连、黄芩的2到3倍,目的就是用大剂量的葛根把病邪给提出来。我们今天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男妇科疾病,比如输卵管脓肿、精子畸形率高等,即使有肾虚的因素,也要先驱邪后扶正,先去湿后补肾,甚至有些患者不用给补肾,湿热去了掉了,精子的成活率自然就好了。荆防败毒散就是喻嘉言所说的“逆流挽舟法”,它能治疗冠心病、腹泻、带症、阴囊潮湿等病症。升阳益胃汤是李东垣的方子,补其中而升其阳,一边祛湿,一边补中,用了大队的风药来升阳。升阳散火汤散的是郁火,“打开天窗说亮话”,用大队风药的同时加了点白芍,一边发散,一边又不让发散太过,这就和柴胡桂枝加龙牡汤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用风药的时候多用龙骨牡蛎来兼制,古人认为龙骨牡蛎收正气而不敛邪气,不影响发散。消风散出自《外科正宗》,对于皮肤病引起的发痒、流水等,效果都不错。《黄帝内经》上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病源候论》认为:“风盛则痒”,这个方子“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它用木通、甘草来降心火,用石膏清阳明湿热。有皮肤病的人要问他出汗和吃饭的情况,出汗多可能是桂枝汤的指征;“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风邪入里,风为阳邪,风性主动,就表现为能吃,所以用生地、知母来凉血。独活寄生汤是通过补气血补肝肾来祛风寒湿的古代名方,它出自《千金方》。大秦艽汤和大续命汤治疗中风,大秦艽汤君药秦艽,和麻黄、桂枝、荆芥、防风不同,是辛凉而比较柔润的,它养血祛风,有清热作用,针对阴血不足感受风邪出现的偏瘫肢体不利。我们人体的气血左边偏重于血、肝和肾,右边偏重于气分、肺和胃,中风偏瘫瘦人多见于左边,因为瘦人多阴血不足,用大秦艽汤的几率就多一些,胖人多气虚寒湿,右边的偏瘫比较多一些。当然这个不能绝对,得结合临床实践来看。
以下是我总结的续命汤临床应用的10个指征:
发病前有感受外邪,或者吹风扇空调的病史;
或者在天气变化的时候发病;
肢体有畏寒发冷、拘紧、酸困不适的表现;
肢体的紧张度比较高;
右脉弦滑、洪,有力,左脉弦、紧,按之有力;
舌质红,舌苔薄白或者黄腻;
口干,大便滞涩不畅;
肥胖人居多;
肢体瘫痪多见于右侧;
排除肝阳上亢、阴虚火旺的脉证。
续命汤是我们临床上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非常常用的处方。续命汤来源于大青龙汤,麻黄桂枝解左边的风寒,杏仁石膏去右边的内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在大青龙汤基础上加党参、甘草补中气,加当归、川芎养血祛风寒。让麻黄桂枝先进入到血分,然后再带着血分里的风和寒邪往出走。应用大续命汤要重视脉象,典型脉象:右脉弦滑、洪,有力,左脉弦、紧,按之有力。弦是风,滑是痰,洪是热。痰热在身体里面郁闭着,续命汤是外寒而内热。所以续命汤是左脉弦紧有力,外有风寒;右脉弦、滑、洪,是内热、肺胃有热。应用续命汤还可以使用排除法,排除肝阳上亢,阴虚火旺的脉证,比如患者瘦高个,木形体质,木火上升,颜面潮红等,用的时候就要小心了,这是它的禁忌症。
六、应用风药的临床案例(略)
可参看孙曼之老师的风药案例和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讲座所举的风药案例,以及孙曼之老师众多学生的相关风药案例。
七、“过犹不及”,慎用风药!
我们讲了这么多风药的用法,那么是不是学好风药就无所不治,可以包打天下了呢?不是的!任何一种方法,各门各派的临床经验,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各自的适应症。我们应该一切从临床实践出发,不拘于门户之见,多管齐下,该用则用,不该用则坚决不用,疗效至上,一切以治好病为最终目的。“过犹不及”,我们既要学会学好风药,同时更要知道风药的禁忌症,要慎用风药!
我总结了十条风药的注意事项,在临床上使用风药,决定治疗方案的时候,都要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虑问题,我们开出去一张处方的时候要考虑患者吃下去之后,可能出现的效果,这样才能够胜券在握。
1、准确辩证,确有风邪和应用风药的指征;
2、精准选择风药与适当的用量;
3、要掌握风药的配伍技巧;
4、注意风药在整体处方中的作用和比例;
5、勿久用和过用,后续措施要及时跟进;
6、气虚、阳虚者慎用;
7、注意兼制:
8、阴血不足、津亏、肾精亏虚者禁用;
9、阴虚阳浮、肝阳上亢者禁用;
10、多汗、失眠、月经量少、情绪容易激动、甲亢、以及过敏体质等患者慎用。
第一要准确辩证,运用风药必须确有风邪,外邪或者是其它应用风药的指证,患者有无气机从上向下,从外向内内陷的这样一个趋势。要精准地选择风药,选好之后还要确定适当的风药用量。 掌握风药的配伍技巧,哪些风药相配会出现怎么样不同的临床效应?要注意风药在整体处方中的作用和比例。既有表证,也有里证,左边不升,右边不降,孙老师一贯的用法,就是升左边用风药,降右边用茯苓饮,如果睡眠不好我们就用温胆汤,这就是一个动态组合。如果左边下降的特别严重,那么风药的比例就要多,茯苓饮就要少;如果右边的很严重,风药就要少,升降是相应的。风药勿久用和过用,后续的措施要跟进,这就是先驱邪后扶正的思想。比如冠心病胸闷,先用荆防败毒散把气机疏散开了,后续可能就要补气;中风偏瘫先用乌药顺气散顺气,接下来就得补气补血、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气虚和阳虚的患者,要慎用风药,要看脉象和症状的变化,两边脉象都沉弱无力就不能用风药。使用风药还要注意兼制,风药是升阳的,升的时候不要把根都拔起来了。有热加黄连来清热;有肢体下部的表现,加牛膝往下引;肝热加夏枯草,睡眠不好加合欢皮,有遗精,梦遗加龙骨、牡蛎... ...阴血不足,肾精亏虚的患者,禁用风药,该滋阴就得滋阴,不要拘泥于风药。遇到多汗、失眠、月经量少、情绪容易激动、甲亢、以及过敏体质等患者更要慎用风药,一定要仔细辩证。
总之,应该本着“兼收并蓄,待用无遗”的思想学习风药的用法,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不拘于门户之见,多管齐下,该用则用,不该用则坚决不用,疗效至上,一切以治好病为最终目的。
要把风药完全讲透、讲好是不容易的,风药的用法,完全可以在本文的基础上,扩充为一本专著。本文只是给大家开了一扇门,一扇风药的大门。中医是宏观的医学,学中医要有宏观的视野,要符合从大到小的学习的顺序和思维方式。理解了本文,风药的框架就基本建立起来了,就好比我们盖了一座房子,但房子里面的器物究竟怎么样去放置呢,这就等待着有缘人自己去填充了。如果要能达到在临床上娴熟地使用风药,还需要一个跟师临床实践的过程。
注:2016年11月28日,受北京中医药大学之邀,我在北中医做了《风药的临床应用》的学术报告,本篇论文即根据该报告的录音和幻灯片整理而成。由于篇幅所限,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和删减,欲了解该讲座的全部内容,可以网上搜索《赵红军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专题讲座-风药的临床应用》(完整版),供各位师兄弟和全国的中医同仁参考。欲学习风药的用法,除此之外,还有泰安陈振斌师弟《在明医网的风药讲座》、重庆高远志同学的《风药的学习总结》、成都胡鑫同学的《风药的历史沿革和临床应用》,都值得大家参考,可以更全面地掌握风药的用法。水平所限,不足和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