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军: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的应用(小儿感冒)
(唐肖剑、梁明光)
学生问:小孩子什么时候用麻杏石甘什么时候用温病方退烧?
赵老师:你这是个伪命题,麻杏石甘汤是经方,但也是温病学用的方剂。你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提:什么时候用麻杏石甘汤,什么时候用银翘散?
咱们平时治疗大人、小孩外感常用的有四个方子:荆防败毒散、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银翘散。麻黄汤桂枝汤用的少些,原因是现在人的体质、现在气候和古代差别较大,现在纯粹的风寒不多见或者来找咱们治时它已经化热了。那么上面四个方子有什么区别呢?
荆防败毒散,它的特点是辛温驱散风寒的,它有恶寒、无汗、流鼻涕,脉浮紧的表现,它偏重于风,不像麻黄汤偏于寒,所以它恶寒发冷,全身疼痛的症状比麻黄汤轻,根据上面的临床表现,排除一些热象后就可以用它。
银翘散主要是辛凉,配的是小剂量的辛温的荆芥,其他主要是二花、连翘、薄荷等辛凉药物,二花、连翘的量一般都是10g以上,所以银翘散主要是风热感冒。银翘散没有强烈恶寒的感觉,或者说有很轻微恶寒的感觉,它主要是发热,另外伴有咽痛、咽干表现。荆防败毒散一般无汗,银翘散有汗。咽痛是临床判断用温用凉中药的重要指征,鼻塞、咳嗽、咽痛都是外感必须要问的指征,要落实到病历上。
小柴胡汤是特异证的表现,什么是特异证,少阳证。口苦咽干目眩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小柴胡汤是感受风寒以后,风寒入里化热,由太阳传到少阳,所以是半表半里,它的表现是寒热往来,出汗。一阵发热、一阵发冷。小柴胡寒热中,一般热多些,口苦咽干都是热的表现。脉象上有区别,荆防败毒散是脉浮紧,银翘散是脉浮数,小柴胡是弦数脉。银翘散和荆防败毒散没有咳嗽,小柴胡汤本身就能治疗咳嗽,《医学三字经》里说,“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伤寒论》小柴胡条文中本来就有或咳或不咳。所以临床看一些咳嗽的病人,有口干、咽干、口苦的症状可以考虑小柴胡汤。
并不是很多难治的病方子就很复杂,很多时候还很简单。有些病看起来很简单,就是感冒,但它不典型,证辨不出来,就很难。有些病难治,西医都没办法,但你一看很典型,容易辨证,治起来也不难,和方剂能对上。
发热的时候多见用麻杏石甘汤,但麻杏石甘的主要作用是宣发肺中的郁热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出汗、鼻塞、咳嗽。他这个鼻塞的时候流的是稠鼻涕,咳嗽的时候吐得是稠痰。痰辨寒热的时候,重点不是看颜色,是看稀还是稠。麻杏石甘汤的脉象是滑洪,里面主要有石膏,化的是有形之痰,取象比类,它是滑脉,所以麻杏石甘汤的脉主要是滑洪脉。
所以从这几个方子可以看出,临床中辨证的时候,脉象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你说人的症状都差不多,你为什么用这个方子不用那个方子,手指下的感觉不一样。为什么要用小柴胡呢,脉弦,为什么要用麻杏石甘呢,滑洪脉。四诊是要合参的,但四诊中最重的是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