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晓:关于妇科宫血之崩漏

2017-11-18
来源:好医在线

关于妇科宫血之崩漏


   女子正直行经之际,突然受凉、生气郁闷等因素,月经下行不顺利,或突然停止,几天后绪来,但经行不畅,淋漓日久不净……该如何调理?

   经血下注冲任胞宫而为月经,经血中本自有气也。阳出于阴方能活血,阴含阳方能润气。血得气则温升,气得血则润降。今因受凉、气恼,使气不能出于阴,而郁陷阴中,气托举阴血不得下,故而突然“闭止”。若为受凉,用桂枝温通,若为气恼,用香附疏通,使郁陷在阴中的阳气透发出来,则温升血活则凉降通经。何又下下止止,淋漓不断?盖气本自有破阴外透发之机,一旦自行外透,则可下血,但因外有阻隔,自行外透不能持续,故下血时下时止,一直淋漓日久。此时当采用温通疏气活血止血之法。若因外寒,用桂枝、当归、桃仁、红花;若为气郁,用香附、当归、桃仁、红花。服药后,郁陷阴中的阳气透发出来,血活,自能升提而止血,死血因无郁热托举而自下。此旧血去新血生。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这里的经水断绝,我觉得就是在经期护理不当,导致“阳不能出于阴”,即“阳陷于阴中”的状态。疾病千变万端,不外乎阴阳气血。积冷就是经行时受凉,结气就是行经时气恼。虚呢?气血不足!气血不足者,就容易因受凉、气恼而发生“阳陷阴中”。

   如“温经汤”证,以方测证,其用桂枝、吴茱萸、生姜,说明病人感受“积冷”,使阳气闭郁在阴血中,不得透发出来。如此,一方面外寒、瘀血产生了,另一方面,阳陷于阴中,久而化热。桂枝、生姜、吴茱萸固然可以透发阳气外出,但是,其温性有助血热之弊,故加丹皮、赤芍凉散;当归性味辛甘,辛味就有透发阳气的作用,川芎血中气药,这些药在一块,发挥透发阳气的作用。这个阳气郁陷在阴血里,阻碍经血顺利下行,就会出现经行不畅、血块、经期过长、甚至发生漏证、痛经、瘀血刺激的腰骶疼痛等症状。郁热迟迟不能外透,就会伤阴,阴伤后阴血的清降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发生火逆,(如火逆上气,咽喉不利,麦门冬汤主之)党参、甘草、麦冬、阿胶、大枣,当归、白芍都可以补营血而肃降相火。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得不到解决,就会郁热伤阴,虚实错综复杂。

   温经汤的“阳陷于阴中”是因为外寒闭郁。那么“结气”呢?结气就是情志不随,气不得从阴血中透发出来。这个时候,就应该用柴胡、薄荷、香附,帮助气从阴分中透发出来。如“逍遥散”。有些女子,经行之际,生气懊恼,出现月经下行不顺利。此结气托举阴血使然,欲使阴血下行,先疏散结气,用柴胡、香附、薄荷;气滞血瘀,加当归、赤芍;气郁化火,即结气郁久化火,加丹皮、栀子;火趋上,使血逆行而上,宜滋阴而引血下行,当此时在疏散郁火的同时,上用麦冬,中用半夏、茯苓,下用木通、竹叶、川牛膝。此用于结气导致的经行不顺利,淋漓日久、腹痛、腰痛等病。

   又有一来月经,如血崩一般,量极大。病名曰“月经过多”。有诊断为“血热”者,血热从何处来?或是感染热邪,邪热直入血分,热者寒之,本不是什么难证。有经行之际,生气大怒,血顿时如崩;又有素来脾气燥急,每每经行量大,经期提前、甚者成崩证。此郁热也,阳陷于阴中,导致血热妄行。欲清此热,必须于凉散中求之,且不可直折。宜加味逍遥散加减,丹皮、焦栀子、柴胡、去当归、赤芍白芍同用、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藕节、白茅根、侧柏叶。


按:常见情况

(1)木形人:丹栀逍遥散、二皮逍遥散。(2)土形人体虚:补中益气汤;土形人实热:泻黄散。(3)温经汤、固冲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