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难题:湿热病的治疗经验(验方验药验案)录音及文稿

2025-02-03
来源:孙曼之

杂病中湿热证的治法和胡黄连的运用


第一部分 湿热的概述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杂病湿热的治法胡黄连的应用

为什么说杂病中湿热证的治法?这是因为湿热的治法是温病学派他们形成以后逐渐发展丰富了中医原有的这方面的治法。


湿热温病里面占据很大一块。地域它是温病的特色之一,温病中的湿热证,多是时证(时令)咱们现在说的是杂病中的湿热。杂病中的湿热的治法也是吸取了温病前辈们的经验,吸取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然后呢,我再介绍一下我自己运用胡黄连的心得。

所谓的湿热病。在时令里面是指的夏季,特别是长夏季节为主的病。这是时令的特点,是随着时令变化它还有发热表症状。


咱们现在说的是杂病。杂病的湿热,它是一年四季的,它不分季节。当然,在夏季就更重一点,更严重一点。


咱们所说的湿热病是,湿和热互相熏蒸形成的病。这种病的特点呢?不想吃腹胀大便粘滞不利,这是我们在临床中,杂病中也是很常见的一种病。这一类病就叫湿热病。


而这个湿热病呢,又分为热重和湿重。

热重的话,他可以吃,他甚至饭量还大。

如果湿重的话,那他就不能吃,他是以腹胀为主,以大便粘滞不利为主。因为湿过于重,他就气滞,所以大便就不利。但也有湿过于重大便像溏泻一样,很稀,反而利一些。那就是带有泻的性质了。这种情况都是有的。


总而言之湿热病是变化多端,一年四季都会有。也不一定就是瘦人,胖人也可能有。


其一饮食习惯造成湿热

比方说,四川人就湿热重一点,因为辛辣。陕西人也是湿热重一点儿,也是辛辣的原因吃肉多,也会湿热重这个也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南方南方本身气候潮湿加重了这种趋向再加上吃肉多,吃海鲜多,海鲜都是热性,肉类大多热性。油腻高粱厚味都形成了湿热病。


所以湿热病具有广泛性它不一定限于某一个地方。


其二无汗也容易形成湿热

人汗出的很少,长期的无汗。当然,无汗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有的人是血虚无汗有的人是内热过重,湿热过重,拥滞湿阻无汗;有的人各种各样原因导致的无汗,它就造成了正常的热量散不出去。


大家知道气本来就是热,就是温热的性质,它是温煦表面。但是气比那个营气要凉,这是相对的观点营气呢,就比气要相对的热。


真正热是里面的营血它才是最热的,它与脾阳、心火有关系如果不能出汗,那么营分里面的热就出不去,出不去就会血热血热就会脾热,脾热就会形成湿热,脾胃的热都会形成湿热。汗导致的湿热也是很常见的有的人终生都是这样。


上面湿热的形成原因和它的广泛性


图片

第二部分 湿热的治法


下面说,湿热的治疗方法

治疗呢,它主要根据三焦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湿热在三焦侧重点都不一样。


(一)上焦



,就是指胃的上口。在中医的这个概念里面,胃是中焦。但是胃的上口,它就已经属于上了。这个和西医的解剖学概念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涉及功能问题,症状问题,所以在中医里面它是归结为上焦的。因为胃如果吐,那么你就要说它是上的事儿,这牵扯一个治法。所以古人把它就理解为上焦。咱们想的话呢,还在中,但是古人的说法说是喷门在。所以那体虽然在中,但是它的表现往往是在上。治胃经常用上焦的药治,就是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归结为上焦这个在素。在难经等中医的传统的经典著作里面都有明确的说法。就是胃的上口,包括喷门以上都是属于上,不属于中焦。


如果在于上的话,那么湿气熏蒸,它熏上去的蒸腾上去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治疗的方法就是芳香化湿的方法


在上的时候,它是就好像烟雾一样,在上面熏蒸着,那么在这种情况吹一口气就把它吹走了,那么芳香就起着这个作用。芳香化湿就好比是吹一口气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芳香的药物再配宣肺降气的药物。宣肺降气是因为它在上焦,一降湿就从下走了。湿是要从上中下一级一级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往下走,走到下焦的时候,那就到最后了,再一利尿就好了。


但是它在上的时候,你这个过程就不容易,第一步先要把它降到中焦,然后从中往下调节。


古人说湿热缠绵,如油就是好像是你把油给倒面里合在一起,那就是很难出来所以湿热是很缠绵的一种病患有湿热的人能时起彼伏、轻时重,可能这一辈子都这样如果治得好的话,他也是一个轻重的程度轻的时候可能没病但是稍微饮食不注意,还会出现,就这么缠绵而且它本身治起来也是相当的缠绵。


上焦的药呢?芳香化湿的药主要

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这几样药。


然后,配上理气的药,比如:紫苏叶枇杷叶(降肺)、桑叶(降肺)、杏仁(降肺)、薏苡仁(色白降肺)


枇杷叶那个叶子,它就是植物的最上端枇杷叶桑叶这些都是的药。

它从上往下降,因为叶落归根。

芳香的药闻起来都是香的,这里面有几个区别。


藿香比较温一点,就是说如果我们这个病偏于一点寒湿的话,吃了凉东西,偏于一点寒湿,偏于一点表症就可以用藿香,如藿香正气丸。


佩兰芳香中有一种清凉的感觉。虽然也是辛温的药,但是它实际上比藿香要稍微凉一点儿。所以藿香正气丸就有藿香,没有佩兰。应该区别使用。


白豆蔻最为芳香。食品里面的一个基本调料。好多餐饮食品都离不了白豆蔻,可想而知它就是最芳香通常使用3~5克如果使10克,就算较重的剂量。白豆蔻比较温,有温胃的作用。


紫苏叶稍微带一点芳香,但是它是以苦温为主。因为它是叶子,所以它可以走的比较高的位置从上往下降。


杏仁,我们都知道它是苦所以它能降费。它是甘苦味,能够降肺,能够宣肺。而且它也是芳香的,我们知道杏仁露,杏仁露为什么好喝,就是因为它是芳香的。


中药的这个性质,它都是一种实践的经验,所以在书说不完例如,书本不说杏仁是芳香的,我们一尝就知道一闻就知道,杏仁是芳香

人家书上就不啰嗦那么多,因为中药更多源于直观你的观察,你的体验中药的性味很简单,太多说不完,这是正常的


薏苡仁,因为它是籽儿,所以它就降,它又能利湿。另外呢,它能走经舒经活络。所以呢,腿抽筋可以使用薏苡仁。而且呢,它色白,它从肺上就一直降到下焦,一直到利尿。所以他是很重要的一样药湿,那个三仁汤里面杏仁蔻仁薏仁),薏苡仁就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辛苦温芳香化湿。辛味能够宣发,苦味能够燥湿能够降。它的基本原则是芳香化湿。


图片


(二)中焦



中焦呢?它就要深入一步。方向就有限了,功能就有限。

那么就要用苦燥清热化湿。就要以苦为主,苦能够燥燥湿。


然后呢,在清热化湿的基础上,配伍辛温的理气降气。辛的并用,这是治疗中焦的基本方法矛盾的药,都用到一块儿。只有这样的用法,才能真正的把湿热分古人称为辛开苦降


苦温辛温的给它散开。就是寒和温并用。

辛开苦降这个说法应该是从方的半夏泻心汤,这里得来的因为中医数千年来的,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往前发展不断的变化。


后来认识到开也不一定用干姜,干姜太热。你用苦一点儿,一点儿,用厚朴来治都可以。这是后逐步认识,把这个范围就扩大了,效果就更好了用途就更广泛了。


苦温的药例如 半夏陈皮紫苏梗、厚朴,这都是苦温的药。

然后呢?配合些芳香就是砂仁、白豆蔻,这个都是带一些芳香中焦主要不是芳香,但是中焦也可以配合一些芳香的药,配合芳香有利于化湿


苦寒的,例如 黄连山栀


一般来说,用芳香化湿的时候,我们就说湿在上焦。他的意思就是恶心,这个的基本的特征就是恶心。这个恶心呢,就归为上焦,不是归为中焦的


当然中焦有湿邪过重,也可以恶心,但它不是主症它是有别的感觉,带一点恶心


以恶心为主,就在上焦。所以那个藿香正气散,它就是作用于上,所以它就同时可以解表它就归为解表药。


胀、痛、这一类的情况,这个都属于中


归结就是清热化湿,配合苦寒,也就是古人说的辛开苦降。这是中焦的基本方法。


下焦呢?经过中焦治疗,湿热就分销了古人称之为分销湿热。湿和热粘到一块,你分不开。


如面和油分不开,那么你经过这样的治疗以后最基本的就是分开了因为用苦的时候它就降了,用的时候它就往上散这就和一个疙瘩要解开了,这叫分销


是分销分销的结果就是湿气往下降,热气往上散。


再一个情况就是你这湿热散开以后往往火就更明显了往往就是舌头烂呀,口烂呀,这些症状都出来了,这个时候其实是分销成功了这个不是坏事都是温病学家他们总结的经验,这是很可贵的


他们说一旦到这个地步,那就分销开了该清热,你就以清热为主该利尿,你就以利尿为主但这不是坏事千万别着急,又给他倒回去,说这治错了,那就不对


在这种情况下呢,就是热上去了,牙疼呀,口烂呀但是湿呢,它就往下走了,表现为什么?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小便越来越黄小便越来越不利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意识到其实是已经归结到下焦了。走到下了,这就快好了这个不是坏事,这个是病快好了。有的时候,小便还烧灼,这个是连热带湿往下走了


分销,治疗的方法就是甘平淡渗,利湿为主,可以适当配合苦寒。

有时出现,小便就越来越少甚至大便都烧灼了。这种情况是热与湿前后分消了


前后分销就是小便越来越黄了,大便越来越干了

上下分销就牙疼上火了,小便也越来越黄了大便也越来越干了

上下分销、前后分销就是湿热的最后一步了。


图片


(三)下焦



中焦分销,进入下焦,我们就应该以利尿为主。最典型的方子就是五苓散桂枝,也叫四治湿热你把桂枝一去,它就性质就变了就可以利尿了治湿热


但是你必须掌握时机,它不像西药如果邪上焦、中焦的时候,你就把这些利尿的药用上他还是不利你再用也不利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就在这儿西医利尿片不管是在哪,它都会利尿。中医就不行,他要到这个火候,你才能使用利尿药就立即见效


利尿用什么药?

茯苓引阳入地,从上到下,先升后降去胸隔之水(包括胃);

猪苓(有黑皮)从皮表透到内里入肾(肾色黑),贯通内外

---

泽泻从头经肝入肾,眩晕(高压偏高肝火);低压偏高考虑肝血虚可用黄明胶;泽泻汤(泽泻白术);

车前子目赤(肝开窍在目);

---

茵陈小便黄;

萹蓄:小便烧灼感,前列泉等疾病可以参考;

---

滑石热势向上用石膏(伤寒常用),热势向下用滑石(温病常用),滑利小便;黄芩滑石汤,体温计没查出来,但是觉烦热;利窍;

冬葵子:小便断续;肥皂的在手上黏黏的感觉(碱性的感觉)

---

蚕砂湿重于热 多用,宣痹汤

这几种药我们应该区别使用。


下焦的湿热在三焦的湿热里面,下焦是最难治的,到下焦它到最阴的部位了。它到最的部位以后,它接触以后是很难解开的。


怎么治?

在下焦的这种治疗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湿那么我们应该用蚕砂(宣痹汤)大腹皮槟榔滑石泽泻厚朴苍术等。


根据病机来分

1、湿重于热蚕砂(宣痹汤)大腹皮槟榔滑石泽泻厚朴苍术

2、热重于湿苦寒 多用

3、湿热交结胡黄连,适合土型人,南方肠胃薄者少用,可装胶囊吞服。


图片

第三部分 胡黄连的临床应用



最困难的是湿热交结,大便粘滞不利。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病人大概20年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湿热严重到什么程度?农村那个厕所前面种了一个树可能有两三公分粗细。每天大便的时候,因为大便太困难,就手抓到那个树上。有一次大便,非常困难因为用劲太大,把树给拔出来了


你快给我治,我太痛苦了,我大便拉不出来

但是我当时用尽办法,也没治好。我就体会到古人说,湿热交结下焦就这么难治。


下面是,胡黄连 治疗湿热交结的临床应用。讲稿省略。


编辑声明

感恩孙师讲述,感谢学员整理。粉丝编辑分享,仅供学术交流。不针对任何组织及个人,如有不妥实属无意。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