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脉诊概述
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 切而知之谓之巧。
关于脉象的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 脉象只是四诊之一。
而且望诊,人家望的是神;你平脉呢,只是诊断当下的病。
望诊呢,望的是体质;平脉呢,诊断的是当下的病。
朱丹溪有言,当下你平脉,再符合病情,都未必能真正的治好病。
如果你不知道病史的话,还是治不好病。
这个话是很深刻的,说明四诊(望闻问切),主要是看当下的问题。
如果没有病史资料,还是不能彻底治好疾病。
——辩证首重病史,治疗首重体质。
我们经常看见很多中医都有这个问题,那就是他开始治疗是有效。但继续往下治,就慢慢不行了,所以治到最后,都是那个劲儿,到那一步,再不能往前进了。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他是用当下的脉象呀、主诉呀、当下的东西,来开这个方。
没有病史方面的资料。他们往往把病史,放到一个次要的位置,往往都想不起来详细的问病史。
只关注当时,当时这人说头疼,那么我就想办法治他的头疼。没治好,也不想这是什么道理,也不详细的询问病史。
所以,辨证论治的第一要素,其实是病史;第二要素,才是当下的四诊。
这样来看,脉诊的意义很有限。咱们是指传统的脉法。
当然,个别奇人异士,人家从脉上能诊断出病史,那是另一回事。
咱们中医,传统上不说这些。所以脉象它主要是反映的这个阶段,它不能说明,其所以得病的根本原因。所以呢,脉象就有它的局限性。
我们还应该知道,脉象有一个整体观念,这样一个规律。
引申出来的规律,你比方说扎针,
它有手针,有手指头针,还有眉毛上扎针,思路是,那里平躺一个人。
还有额头上那种针,他说也是在这平躺着一个人,哪一头是脚,哪一头是什么?
你就按这个规律,他就能够治好。
针脚心,还有一个扎法,也是那样,把脚心视为一个人。那么耳针也是这样的。
这样推测,全身都布满了小人人,对吧?
教材上做的一个总结,就是整体规律。它就是个整体概念。
整体和部分是一回事,部分是整体的缩小,整体是部分的放大。
这就是中医的根本观念。
他们对于宇宙呀,对于世界的根本的思考原则,就是这样的。
这样来看,你就要知道,脉象没有什么神秘的。
脉象,它跳动,你就可以看出它有力没力,再进一步,又看出很多问题,它寒呀,它热呀,它快呀,它慢呀。
最关键的一点,原则不要忘记。脉诊的寸关尺,对应着一个平躺的人(寸为上,尺为下)。
这样一个原理的话,首先他是一个完整的人,他的气上与下这样一个关系,这是最关键的。你别死抠,哪一块是头,哪一块是脚,不要这样的死抠。
再一个,脉象六部(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那种说法,它是比较机械的,它可以反映局部。
但更主要的,第一位的,它反映的是全身的气血,别忘记了整体的观念。
有一个中医爱好者,他领小孩子过来看病。反馈说,他诊断小孩子的脉,感觉小孩子心脉老是不行,老是不行。
脉诊,不能这样说。心脉不行,是气血没有上去,应该这样理解,就是全身的气血往下移了,升不起来。
第一个念头,你就别想,心脏怎么啦?就如下面的尺脉长了,你就别想,脚怎么啦?
正确的观念很重要。
刚开始学脉,别这样想,别拿六部脉法(寸关尺)在那套,套那个病情。不是不对,那个不是主要的。
最主要的,还是服从于全身的气血,服从于上与下这样一个整体规律。
张仲景,《伤寒论》平脉篇,开头就提这个规律:寸不足者,阳陷于阴,尺不足者,那是阴虚。
人家先强调全身的病机,全身的气血的规律,你要把脉诊的寸关尺,看作一个小人,根据这样一个上下的规律,整体来认识。
一句话就是说,更重视宏观。不要把那个脉诊的六部(寸关尺),认得太准。
比方说头疼,你一摸说,这侧面浮起来,那这是头疼,这个是对的。
除此之外,你若硬把 脉诊六部 一一对应,那就不行了,那一招就不灵了。
因为它更主要的是,反映宏观的变化,人体的宏观变化。
当然了,个别特殊的脉法,确实是能诊断出很多疾病。人家那个脉法和咱们的传统脉法不是一回事。
他那个脉法,等于是西医。他完全按照西医的解剖位置,来解释这些脉象。而且呢,他追求的是,今天血糖几点几?所以他那个思路,他总结出来的规律,全都是这一套。
所以,你拿这个对应中医,不是一回事,那意义不大(仅是检测,不知病机,不懂治疗)。
中医的面,它要宽的多,还要说气血阴阳,用处很大。
他们那一套,是另外一回事,说到底是个西医思路。不过呢,可以把病人吸引来,这个是实话,这样来说,学习也值得。
举例:
某学员学习特殊脉法的经历。感觉自己就像一台检测机器,虽然知道指标,但是不知病机,不懂治疗。时间长了,大家也知道,你治不了病,就是让你表演一下,意义不大。
据说,脉法真正有用的,其实还是王GY的。他宣传有限,其实真正的实力派是他。
无论如何,这些特殊脉法,也有作用。咱们学习这些脉法,不要过于依赖,咱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好。
辨证论治的道理,是要摸透这个人的寒热虚实,得病的原因。有时候你虽然知道寒热和虚实,你不知道原因还是不行。
第二部分 脉诊八类
(浮沉迟数 虚实长短)
脉象分类与主病
(1)浮脉类
浮脉类的脉象,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脉。因其脉位浅,浮取即得,故归于一类。
①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如水上漂木。
【主病】表证、虚证。
【脉理】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部位,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抵抗,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故浮而有力。内伤久病体虚,阳气不能潜藏而浮越于外,亦有见浮脉者,必浮大而无力。
②洪脉
【脉象】洪脉极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里热证
【脉理】洪脉的形成,由阳气有余、气壅火亢,内热充斥,致使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正虚邪盛的危险证候或为阴液枯竭,孤阳独亢或虚阳亡脱。此时,浮取洪盛,沉取无力无神。
③濡脉
【脉象】浮而细软,如帛在水中。
【主病】虚证,湿证
【脉理】濡脉在主诸虚,若为精血两伤,阴虚不能维阳,故脉浮软,精血不充,则脉细;若为气虚阳衰,虚阳不敛,脉也浮软,浮而细软,则为濡脉。若湿邪阻压脉道,亦见濡脉。
④散脉
【脉象】浮散无根,至数不齐。如杨花散漫之象。
【主病】元气离散
【脉理】散脉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的危重证候。因心力衰竭,阴阳不敛,阳气离散,故脉来浮散而不紧,稍用重力则按不着,漫无根蒂;阴衰阳消,心气不能维系血液运行,故脉来时快时慢,至数不齐。
⑤芤脉
【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失血,伤阴
【脉理】芤脉多见于失血伤阴之证,故芤脉的出现与阴血亡失,脉管失充有关,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气无所附而浮越于外,因而形成浮大中空之芤脉。
⑥革脉
【脉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脉理】革脉为弦芤相合之脉,由于精血内虚,气无所附而浮越于外,如之阴寒之气收束,因而成外强中空之象。
(2)沉脉类
沉脉类的脉象,有沉、伏、弱、牢四脉。脉位较深,重按乃得,故同归于一类。
① 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乃得,如石沉水底。
【主病】里证。亦可见于无病之正常人。
【脉理】病邪在里,正气相搏于内,气血内困,故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阳气衰微,气血不足,无力统运营气于表,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② 伏脉
【脉象】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脉理】因邪气内伏,脉气不能宣通,脉道潜伏不显而出现伏脉;若阳气衰微欲绝,不能鼓动血脉亦见伏脉。前者多见实邪暴病,后者多见于久病正衰。
③ 弱脉
【脉象】极软而沉细。
【主病】气血阴阳俱虚证。
【脉理】阴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阳衰气少,无力鼓动,推动血行,故脉来沉而细软,而形成弱脉。
④ 牢脉
【脉象】沉按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主病】阴寒凝结,内实坚积。
【脉理】牢脉之形成,是由于病气牢固,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故脉来沉而实大弦长,坚牢不移。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症瘕有形肿块,是实在血分;无形痞结,是实在气分。若牢脉见于失血,阴虚等病证,是阴血暴亡之危候。
(3)迟脉类
迟脉类的脉象,有迟、缓、涩、结四脉。脉动较慢,一息不足四到五至,故同归于一类。
①迟脉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主病】寒证。迟而有力为寒痛冷积,迟而无力为虚寒。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脉理】迟脉主寒证,由于阳气不足,鼓动血行无力,故脉来一息不足四至。若阴寒冷积阻滞,阳失健运,血行不畅,脉迟而有力。因阳虚而寒者,脉多迟而无力。邪热结聚,阻滞气血运行,也见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必实,迟脉不可概认为寒证,当脉症合参。
②缓脉
【脉象】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主病】湿证,脾胃虚弱。
【脉理】湿邪粘滞,气机为湿邪所困;脾胃虚弱,气血乏源,气血不足以充盈鼓动,故缓脉见怠缓;平缓之脉,是为气血充足,百脉通畅。若病中脉转缓和,是正气恢复之征。
③涩脉
【脉象】迟细而短,往来艰涩,极不流利,如轻刀刮竹。
【主病】精血亏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脉理】精伤血少津亏,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而无力;气滞血瘀、痰、食胶固,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
④结脉
【脉象】脉来缓,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症瘕积聚。
【脉理】阴盛气机郁结,阳气受阻,血行瘀滞,故脉来缓怠,脉气不相顺接,时一止,止后复来,止无定数,常见于寒痰血瘀所致的心脉瘀阻证。结脉见于虚证,多为久病虚劳,气血衰,脉气不继,故断而时一止,气血续则脉复来,止无定数。
(4)数脉类
数脉类的脉象,有数、疾、促、动四脉。脉动较快,一息超过五至,故同归一类。
①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脉理】邪热内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因邪热盛,正气不虚,正邪交争剧烈,故脉数而有力,主实热证。若久病耗伤阴粗,阴虚内热,则脉虽数而无力。若脉显浮数,重按无根,是虚阳外越之危候。
②疾脉
【脉象】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主病】阳极阴竭,元阳将脱。
【脉理】实热证阳亢无制,真阴垂危,故脉来急疾而按之益坚。若阴液枯竭,阳气外越欲脱,则脉疾而无力。
③促脉
【脉象】脉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热亢盛,气血痰食郁滞。
【脉理】阳热盛极,或气血痰饮,宿食郁滞化热,正邪相搏,血行急速,故脉来急数。邪气阻滞,阴不和阳,脉气不续,故时一止,止后复来,指下有力,止无定数。促脉亦可见于虚证,若元阴亏损,则数中一止,止无定数,必促而无力,为虚脱之象。
④动脉
【脉象】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主病】痛证、惊证。妇女妊娠反应期可出现动脉,这对临床诊断早孕,有一定价值。
【脉理】动脉是阴阳相搏,升降失和,使其气血冲动,故脉道随气血冲动而呈动脉。痛则阴阳不和,气血不通,惊则气血紊乱,心突跳,故脉亦应之而突跳,故痛与惊可见动脉。
(5)虚脉类
虚脉类脉象,有虚、细、微、代、短五脉,脉动应指无力,故归于一类。
①虚脉
【脉象】三部脉会之无力,按之空虚。
【主病】虚证。
【脉理】气虚不足以运其血,故脉来无力,血虚不足充盈脉道,故按之空虚。由于气虚不敛而外张,血虚气无所附而外浮,脉道松弛,故脉形大而势软。
②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证。
【脉理】细为气血两虚所致,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脉体细小而无力。湿邪阻压脉道,伤人阳气也见细脉。
③微脉
【脉象】极细极软,按之欲绝,似有若无。
【主病】阴阳气血诸虚,阳气衰微。
【脉理】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微则无以充脉道,故见微脉。浮以候阳,轻取之似无为阳气衰。沉以候阴,重取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正气损失,气血被耗,正气殆尽,故久病脉微,为气将绝之兆;新病脉微,是阳气暴脱,亦可见于阳虚邪微者。
④代脉
【脉象】脉来时见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脏气衰微,风证,痛证。
【脉理】脏气衰微,气血亏损,以致脉气不能衔接而歇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风证、痛证见代脉,因邪气所犯,阻于经脉,致脉气阻滞,不相衔接为实证。
代脉亦可见于妊娠初期的孕妇,因五脏精气聚于胞宫,以养胎元,脉气一时不相接续,故见代脉。然非妊娠必见之脉,仅见于母体素弱,脏气不充,更加恶阻,气血尽以养胎,脉气暂不接续所致。
⑤短脉
【脉象】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主病】气病。有力为气滞,无力为气虚。
【脉理】气虚不足以帅血,则脉动不及尺寸本部,脉来短而无力。亦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但必短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之脉,应注意其有力无力。
(6)实脉类
实脉类脉象,有实、滑、弦、紧、长等五脉,脉动应指有力,故归于一类。
①实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主病】实证。
【脉理】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脉道紧满,故脉来应指坚实有力。
平人亦可见实脉,这是正气充足,脏腑功能良好的表现。平人实脉应是静而和缓,与主病之实脉躁而坚硬不同。
②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园滑。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
【脉理】邪气壅盛于内,正气不衰,气实血涌,故脉往来甚为流利,应指园滑。若滑脉见于平人,必滑而和缓,总由气血充盛,气充则脉流畅,血盛则脉道充盈,故脉来滑而和缓。
妇女妊娠见滑脉,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
③弦脉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痰饮,痛证,疟疾。
【脉理】弦是脉气紧张的表现。肝主流泄,调物气机,以柔和为贵,若邪气滞肝,疏泄失常,气郁不利则见弦脉。诸痛、痰饮,气机阻滞,阴阳不和,脉气因而紧张,故脉弦。疟邪为病,伏于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而见弦脉。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栾脾,亦觉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胃气全无,病多难治。
④紧脉
【脉象】脉来绷急,状若牵绳转索。
【主病】寒证、痛证。
【脉理】寒邪侵袭人体,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紧张而拘急,故见紧脉。诸痛而见紧脉,也是寒邪积滞与正气激搏之缘故。
⑤长脉
【脉象】首尾端长,超过本位。
【主病】肝阳有余,火热邪毒等有余之症。
【脉理】健康人正气充足,百脉畅通无损,气机升降调畅,脉来长而和缓;若肝阳有余,阳盛内热,邪气方盛,充斥脉道,加上邪正相搏,脉来长而硬直,或有兼脉,为病脉。
第三部分 脉诊十问
1、脉象是怎么形成的?脉象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体。我们不要忘记,二十八脉只是脉象连续变化中间的一个片段。现实中的脉象往往前后的形态兼而有之而不能根据定义表现出截然分明的形态。
2、脉象是形象和病理的统一体。——脉象也是取象比类的结果。
3、相互矛盾的脉象何以同时出现?——脉象短按和久按的不同意义。
4、脉学的镜像规律及其意义。
5、传统脉诊的不可重复性。——学习脉诊只能意会。
6、关于“捨脉取证”与“捨证取脉”。几个脉象形容词的含义:浑浊,硬脉与革脉,芤与空虚,呆滞与流畅,无神,少神,脉上鱼际,脉分数道,斜飞脉,大与小。
7、脉象的分部和宏观。
8、原脉与如脉。
9、注意细、弱、微的辨别。
10、注意浮沉的辨别。
11.关于《素问》有关脉学段落以及《脉经》、《伤寒论·辨脉篇·平脉篇》;
《濒湖脉学》——学习参考,临床经验有限
12、推荐《周学海脉学四书》。
第四部分 脉诊选读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
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总论
上二十七脉加喘、躁、驶三脉,凡三十脉。总以浮、沉、迟、数、虛、实、长、短八者为之提纲,得其纲则中有主宰,乃可应于无穷。故芤、革,浮也;牢、伏,沉也。代,迟.也; 促,数也。濡、弱、细、微,虚也;洪,促、牢、滑、动,实也;弦、缓,长也;动、结、滑、涩、紧、散,短也。沉而长者,实也;浮而短者,虚也。一脉有一脉之根原,一脉有一脉之主证,然形多相似,则原与证亦多相近。
- - -
故芤、虛相似也,浮、洪相似也,微、散相似也,滑、促、动、短相似也,结、涩相似也,沉、紧、牢、实相似也,弦、长、缓相似也。芤革本一脉,而以微甚分也。濡、弱本一脉,而以浮沉分也。此以其形言之也。推其根原,无非阴阳、血气、寒热、虚实而已。濡、弱、微、虚,气血俱虚也。芤,血虚也;迟,气虚也。伏,气闭也;代、散,气脱也。细、结,气血俱寒也。革,阴盛于上也。牢,阴盛于下也; 长、短同有气郁,气横于气分则长,气于血分则短也。滑、涩同主血分,血寒则涩,血热则滑,血虚则滑而芤,血实则涩而结也。
促、洪,气热于气分也;动、滑,气热于血分也。浮、数,气热于气也;沉、迟,气寒于血分也。弦、革,气寒于气分也;结、紧,气寒于血分也。细,血中气寒也; 缓,血中气热也。濡、弱、微,气血俱虚,而有微甚之殊也。伏、代、敢,俱属于气,而有脫闭之别也。散与结同主癥瘕,正气未衰则结,正气既衰则散也。亦有乍病停滞而脉散者,则以气血新乱而未复也。此推其根言之也。是故脉之称名,有可以互通者。
濡弱本可互称,细微亦可借用。缓而兼迟兼涩,则缓亦可言濡。弦而无力无神,则弦亦可言紧。浮与芤,濡与缓,本二脉也,而芤而缓亦可曰浮而濡。沉与实,滑与动,本二脉也,而沉而动亦可曰滑而实。此皆称名之可以出入者也。亦有必不可不细辨者,本濡弱也,而或以为微。本微细也,而或以为伏;竟以为缓而有胃气;结而气郁也,竟以为涩而少血液。虛实既昧,攻补必差。
故王叔和曰: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此又称名之不可移易者也。凡求脉,必先能辨其近似,而知其确然各有所主也,然后能得其会通,知其浑然皆出于一也。无他,明其义理而已。义理何在?曰:阴阳、血气、寒热、虚实而已。其于病也,外六淫也,内七情也,何藏何府何经也,其来路从何来,其去路从何去也。凡此皆于脉测之,脉法顾不重乎?以脉测病,更以病证脉,读书临证,刻刻用心,何患不及古人耶?
病有相反而相似者,脉亦有相反而相似者。病相似者,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实极似虚,虚极似实是也。脉则滑主痰,而痰亦见涩;弦主肝邪,而肝亦见濡; 癥疝脉紧牢,而亦有迟涩而散;元根不固,上气喘促,脉虚大也,而亦有应指洪实,来去分明;孕脉必滑利也,而亦有虚涩不调。
又弦缓相反也,而风弦与热缓相似;滑涩相反也,热涩与虚滑相似;抟与散相反也,而抟而累累不续,即与散同论;洪与伏相反也,而尸厥霍乱,伏与洪同断;长与短相反也,而长而劲与短而抟,同主气逆气郁。有以无脉为病所者,若芤脉浮大,按之中空,内主精血之虚也;有以有脉为病所者,若紧脉浮数,按之内减,外主风寒之伤也。
尺不上关,邪遏于上也;寸不下关,阳越于上也。凡此惟能察神者,澄心渺虑,洞澈隐微,不为所惑。仲景云:脉不空见,中必有奸。常有病浅而见危脉,病危而见平脉,下病而脉见于上,上病而脉见于下,右病而脉见于左,左病而脉见于右,变化万端, 不可方物,惟在会心,难以言喻。
——《脉简补义·卷上》
备注:脉诊书籍
《周学海脉学四书》《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伤寒论.辨脉篇.平脉篇》。
编辑声明
感恩孙曼之先生讲述,感谢学员整理。粉丝编辑分享,仅供学术交流。不针对任何组织及个人,如有不妥实属无意。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