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及其类方(含1-18案)

2025-02-04
来源:孙曼之

第一部分 概述




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是两个不同的法,病机不同。


(1)麻黄汤的功效是发汗解表,作用于腠理;


(2)麻杏石甘汤的功效是清热宣肺,作用于肺脏。


麻黄汤的衍生方剂:大青龙汤、大续命汤(古今录验续命汤)、小续命汤、麻黄桂枝汤。


(一)麻桂类方:


1.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2.大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 生石膏 + 生姜、大枣


3.大续命汤(金匮要略: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 生石膏

+ 人参、当归、川芎 + 生姜 大枣


4.小续命汤(千金方):

麻黄 桂心 杏仁 甘草 + 黄芩

+ 人参、附子 + 芍药、川芎 + 防风、防己 + 生姜


5.麻黄桂枝汤(刘河间):

麻黄 桂枝 桃仁(杏仁) 甘草 + 黄芩


(二)麻甘类方:

常见类方有麻杏石甘汤、越婢汤、三拗汤:


1.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麻黄 甘草 杏仁 + 生石膏


2. 越婢汤(金匮要略):

麻黄 甘草 + 生石膏 + 生姜、大枣


3. 三拗汤(局方):麻黄 甘草 杏仁


横线.jpg


第二部分 医案(1-5)




医案1.两手麻木发凉抽搐

王※※ 男 32岁 地址:略(第457本)

初诊:2008-2-13

昨晚7:30上火车后,因为人事拥挤,勉强挤靠于过道,零时以后睡醒,忽然感觉双手麻木发凉抽搐难忍。无奈中途在洛阳下车于某医院急诊,经打点滴应用扩张血管药物无效,今日午后赶回渭南。

视两手背发紫青色,手指关节局部发红。形瘦黄透微红,唇红干。询平素大便偏燥数日一行,小便夜二至三次。脉右小弦滑数,左关尺细弦微滑数不上寸,舌瘦红苔薄白腻。


处方:

麻黄15克 桂枝15克 赤芍10克 甘草 5克

木通 5克 羌活10克 独活10克 防风10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水煎三次服,一剂。

嘱咐今晚开始服用,每四五个小时服一煎药,至天明三次服完。


二诊:2008-2-14

早晨9点钟来诊,麻木发凉、抽搐、发紫发

红诸证均愈,惟手腕手指感觉痠困。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赤芍10克 甘草5克

木通 5克 羌活 5克 独活 5克 防风5克

川芎 5克 当归10克 黄芪15克

水煎服三剂,每剂煎二次,早晚分服。


医案2.日常病案摘录:带状疱疹

张※※ 女 65岁 地址:(略)(第454本)

初诊:2008-3-3

正月中旬忽右侧眉、额疼痛,随后出现水疱,经在医院查为带状疱疹,打点滴数日后,局部已经结痂,但疼如针刺反而加重,尤以晚间为重。询纳及大便均正常,夜尿二三次至四五次不等。形瘦唇红。脉右关弦而有力,左关小弦微滑,两手均稍缓(p=64),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微腻。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黄芪15克 甘草5克

当归10克 赤芍12克 川芎 5克 羌活5克

独活 5克 防风 5克 山栀10克

水煎服,二剂

二诊:2008-3-5

疼痛大止,效不更方,原方再进二剂。


医案3.日常病案摘录:腰痛

段※※ 男 28岁 地址:(略)(第451本)

初诊:2007—12—26

腰痛一年余,近两月来加重,日夜不休。纳正,大便正有时溏,小便淸频。形瘦淡黄,唇淡红。脉右小弦滑,左小弦久候小紧,舌红赤苔薄白腻。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5克 甘草 5克   藁本10克

羌活 5克 独活 5克 防风 5克   柴胡 5克

当归10克 苍术12克 川芎10克

生姜引,水煎服,五剂


二诊:2008—1—5

腰痛大减,现在仅傍晚稍痛,最近食凉后

腹痛溏便。脉舌同前。

处方:

上方加吴茱萸5克,水煎服,五剂


医案4.日常病案摘录:母亲忽然胳膊疼痛不已

11月份以来,母亲住在我的妹妹家。昨天中午忽然接到妹妹电话,告知母亲早晨起来感到左侧胳膊麻木,中午正在读报时,忽然疼痛不已,不敢抬举移动,呻吟不已。询胳膊发凉吗?

答:

“发凉,也发麻,主要是疼痛难忍”。又询:“大便如何?是否干燥?全身发冷吗?”

答:“大便正常,并不偏燥,也不发冷”。

于是立即嘱咐马上抓药一剂,并告诉妹妹曰:“病起于突然,暴病非阳,属于风寒入于经脉,今天应该马上服药,一剂可愈”。


处方:

麻黄5克 桂枝10克 杏仁5克 炙甘草3克

川芎5克

水煎服,一剂。

今日早饭时电话询问,疼痛已消失,不需再剂。


横线.jpg


医案5.日常病案摘录:麻黄汤用法一例

党※※ 男 42岁 地址:略 (第681本)

初诊:2012-1-1

三年前因意外坠落,垂直落地导致足跟骨折,愈合后走路局部疼痛拘胀,不敢踏地,活动一会以后减轻,才能走路。询纳便正常,形健唇红,舌红苔白腻,脉象两手沉洪: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5克 甘草 5克 羌活 5克

独活 5克 藁本10克 川芎10克 川断10克

丹参10克 当归10克 三棱10克

水煎服,七剂


二诊:2012-1-8

足痛大止,仅站立过久时仍感不适,局部拘胀消失。近由于进食过多引起胃脘稍胀,询平素纳中偏小。二便正常。脉右弦左关弦短,舌红苔薄白。


处方:

上方加黄芪15克,水煎服,七剂


给网友的回复:

本案是为了配合说明前几天发出的“母亲忽然胳膊疼痛”一案,而从这几天的临床案例里面选出来的案例,用以说明麻黄汤的功效和用法.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麻黄汤的功效究竟是什么?


伤寒论第35条: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本条是太阳中风证,风为阳邪,善行数变,疼痛为其主要表现。本条明确指出,本条的病机是中风,不必强解为伤寒。本方以麻黄辛苦温开发腠理,桂枝辛甘温通行经脉以解肌,二味合用可以发汗通经,再加杏仁苦温芳香以宣发肺气,甘草甘温健脾益营以托邪外出。本方虽然有发汗的作用,但是发汗的功效除了解表外,实质上还具有温通瘀滞、通经止痛的重要意义。


既然麻黄汤证是发汗祛风止痛的主要方剂,于是本方在对于常见的各种因为风邪引起的疼痛就有了广泛的用途。本案应用麻黄汤的意义主要是宣通经脉瘀滞,经脉得以宣通,则疼痛自然解除。本证不属于外邪闭肺的太阳病,故减去杏仁,再加羌活独活以辛温通络,藁本引入太阳经脉,川断以补续筋骨,丹参以化旧瘀,三棱以活血,当归以养血温经。二诊见效,平素纳小,左手脉短,为气虚,再加黄芪以温升补气。


让我们再进一步研究一下麻黄汤。 本方再加石膏、生姜、大枣,就是大青龙汤。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可见大青龙汤也是治疗太阳病中风证的,并且也是治疗无汗而身疼的,仅仅因为还有烦躁一证,就加上了石膏,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内热烦躁,其他证状都相同。那么,假如本案还有内热,加上石膏就是了。


再看一下大续命汤。这是一首治疗中风证即今天现代医学称之为脑血管意外的方子,中风既然是风邪导致的急性疾患,可见把麻黄汤作为治疗太阳病中风证的主方是没有错的,由此又可见和大续命汤一样,大续命汤、大青龙汤和麻黄汤都具有通经宣散经脉瘀滞的功效。


横线.jpg


第三部分 医案(6-11)



医案6.日常病案摘录:面部浮肿(大青龙案)

齐※※ 女 37岁 地址:略 (第489本)

初诊:2008-10-23

面部浮肿多日,晨起为著,询平素纳正,自汗,腋汗尤著,尿频,大便正常。今天忽然畏寒战栗。脉右细弦短,左细紧,舌红苔薄白,形瘦白。


处方:

麻黄10克 生石膏30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5克

苍术10克 桂 枝15克 黄芪15克 紫 苏10克

生姜引,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8-10-29

面部浮肿消失,仍然饮多尿多,有时烦热两颊潮红,近来脱发严重。脉两关小弦稍短,舌微红苔白腻。


处方:

补中益气丸(浓缩丸) 一瓶

小柴胡汤丸(浓缩丸) 一瓶

服法:早晚空腹各服10丸。

附记:昨天下午四点钟煎服,昨晚未咳嗽。 今天继续煎服。


按语:

此案为风水,本属于越婢汤证,但畏寒战栗则非越婢汤可解者,故以大青龙汤宣通清热,发汗解表,而脉象弦细、自汗、面色晄白为气虚之象,故又以黄芪领军,再加苍术健脾燥湿,紫苏理气化湿。二诊浮肿消失,伏热不泄,继以补中益气丸益气补脾,小柴胡汤丸清泄郁热。越婢与青龙本为二法,路数不同,不可混淆,但本案则虽有汗出仍然必须发汗者,以有畏寒战栗,故以青龙加黄芪为法,俾汗出而不伤正也。


医案7(1).日常病案摘录:大青龙汤案

高※※ 女 64岁 地址:(略)   

初诊:2007-11-21

头疼畏寒,鼻塞并有清涕少许,恶心,时欲大便而不得,迄四五日。询大便偏燥,小便正,纳呆,身倦,欲寐,唇红而燥。脉右小弦重按则洪,左小弦重按则滑,两手均数,舌廋淡红,苔薄白微腐。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 5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生姜引,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7-12-29

服上方后鼻塞头疼止,恶心减,纳尚可。近来食后腹胀,鼻燥血痂,唇烂。大便偏燥二、三日一行。脉右小弦软短,左浮小弦(p=68),舌瘦小微红,苔薄腻湿。


处方:

上方加白术15克,水煎服,三剂


医案7(2).日常病案摘录:大青龙汤用法又案

刘※※ 女 57岁 地址:略 (第490本)

初诊:2008-11-28

每于外感后咳嗽难愈。本次外感微咳无痰二日。脉两关小软,舌淡红苔薄白,视咽色淡,颊

微红,询纳正,二便正常。


处方:

麻 黄15克 桂枝15克 甘草5克

生石膏30克 黄芩 5克 杏仁10克

水煎服,一剂


二诊:2008-11-29 咳嗽减。

处方:

上方二剂,煎法同前。

(最近外感来诊治,询上方服后即愈)


按:

本案使用大青龙汤的根据是:


首先,每于外感后咳嗽难愈,临床最常见的原因是肺热内郁,复由于外邪束闭,内热不得发泄,肺窍闭塞,发为咳嗽。两颊微红,询咳嗽无痰,果然肺火内郁无疑。大凡咳嗽看法,有痰者为湿邪,为风邪,无痰者多火,盖以火盛则津烁,即便有痰也多属燥痰量微而难出也。


其次,既然为热证,当有咽喉鲜红症状,但视之反而色淡且脉小软者,知外邪束闭伏热、热象不著也。故以麻桂发泄外邪,杏仁宣肺,石膏甘凉以清内热,甘草补脾胃以为发汗之内助,因为无寒饮,故不用姜枣。


横线.jpg


医案8.日常病案摘录:全身振战 (大续命汤案)

蔡※※ 男 44岁 地址:(略)

初诊2007-12-6

去年冬季全身振战,经过来诊治疗愈。今年进入11月,饮酒以后复发。现证:全身振战时时发作,每于后枕胀闷则发作,晚间及白天清醒状态时亦时时发作,发作时全身振战如寒战而并不恶寒,发作后反而感觉舒适。询晨起有痰,大便形正不畅,小便频,夜尿尤频。近外感后咽疼稍红。脉左弦紧,右小弦紧,舌微红苔薄白。嘱咐停止饮酒。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炙甘草 5克 半夏12克 陈皮10克 天南星10克

荆 芥 5克 防风 5克 羌活 5克 独 活 5克

生姜引,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7-12-9

证减,痰多。脉两手小弦微紧,舌同前。


处方:

上方改桂枝为15克,加苍术10克

水煎服,五剂


三诊2007-12-16

振战大止,惟后枕靠压硬物时易于发作。大便干燥,痔疮疼胀。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50克

荆芥 5克 防风 5克 羌活 5克 独 活 5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水煎服,五剂


医案9.再发一例大续命汤案

程※※ 女 46岁   地址:略 (第454本)

初诊:2008-1-27

生气以后左手麻木、头晕数日。形瘦唇微红而燥。 脉右小弦软,左小弦紧,舌红苔薄白腻。


处方:

麻 黄10克   桂枝10克 生石膏30克 炙甘草 5克

当 归10克 川芎10克 干 姜 5克 杏 仁10克

夏枯草3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8-2-21

服上方后手麻头晕未作。后枕昏闷多年,近日目糊。脉两手小弦,舌淡红苔薄白。


处方:

补中益气丸(浓缩丸) 一瓶,每早空腹服10丸。

明目地黄丸(浓缩丸) 一瓶,每晚空腹服10丸。


医案10.日常病案摘录:再发一例脉沉洪案

和※※ 男 46岁 地址:略 (第479本)

初诊:2008-8-14

今天早晨忽然两手麻木拘胀灼疼。询平素汗多,大便正常,小便稍频。形中色黑潮红。糖尿病发现四五年,常服西药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原来体胖,自从发现糖尿病以来渐下降。脉右沉软数,左沉洪大数(p=96),舌淡苔腻滑。


处方:

黄芪15克 桂枝20克 生石膏30克 炙甘草5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荆 芥 5克 防 风5克

羌活 5克 独活 5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8-8-17

双手麻木拘胀灼疼显减。脉右沉软,左沉洪较前为小(p=88),舌淡红苔薄滑。


处方:

上方加赤芍15克,煎法同前,五剂


按:

春弦夏洪,最近洪脉自然不少,虽然夏季炎暑皜皜,浮洪居多,然而湿热蕴蒸,气机阻滞,阳热内郁,沉洪脉亦复常见。近日关于有无沉洪脉的讨论正在进行,旧案沉洪脉已有数例,今再发一例以供研究。


本案显然属于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没有彻底治愈之前,只能是短期疗效。但中医辨证施治对于这一类病消除症状还是可以比较快地见效,这是应该注意的。本例以其肢麻热郁脉洪脉沉而数,符合大续命汤证,但炎暑汗出故去麻黄,再加风药疏风通络。近几年来渐渐消瘦为气虚日耗,又加黄芪益气升阳。


患者于2008.8.22三诊,脉象与二诊同,手拘胀灼疼完全消失,因服药后恶心且做生意忙碌,要求改换中成药,予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二十天量。


医案11.颜面抽搐视物模糊案 (大续命汤)

赵※※ 男 44岁 地址:山西 (第628本)

2010-11-28初诊:

2006年秋季以来,忽然右侧颜面抽搐伴眼睛视物模糊,多方治疗不愈。询平素畏寒,入睡困难,半夜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心烦易怒,口不干但喜饮水,有时口苦,嗜烟酒。纳中偏旺,二便正。形瘦黑明泽。舌淡红苔薄白腻,脉两手浮弦紧,重取洪,左略小于右。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20克 甘草 5克

桂枝15克 川芎10克 当 归 5克 苍术10克

羌活 3克 独活3 克 防 风 3克 白芷10克

水煎服,生姜引,十剂


2010-12-12二诊:

两眼视物渐清亮,颜面抽搐也减轻,睡眠转佳。近来纳呆,食后饱胀,服药后大便转溏,至第8剂时,下血块如冻肉状数枚。 脉两手弦滑,舌如前。


处方:

上方去生石膏加黄芩3克、干姜10克

水煎服,十五剂


2011-1-10三诊:

诸证显减,右侧眼角至颧部之间的抽搐间隔时间延长,眼下睑有时微颤动,嘴角微有颤抖,视物已无大碍,心烦大止。纳正,停药后微溏,小便微黄。脉两手弦大虚,寸稍不足,右大于左,舌淡红苔薄白。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 3克 黄芩 3克 甘草 5克

桂枝20克 川芎10克 干姜10克 苍术10克

羌活 3克 独活 3克 防风 3克 黄芪10克

水煎服,十五剂


2011-1-28四诊:

右侧口角颤抖与右眼角不适已经轻微,纳及二便正常。脉两手小弦,寸稍微不足,溢出尺外,舌红瘦苔白腻。


处方:

麻黄40克 杏仁40克 黄芩15克 甘草20克

肉桂20克 川芎40克 干姜40克 黄芪40克

苍术40克 羌活15克 独活15克 防风15克

天麻40克 地龙40克

共410克,制散剂,每次5克,一日二次。


按:

本案为风中络脉,病已数年仍然畏寒且脉象浮弦大,是风邪明证,烦躁,易怒,入睡难,纳旺,重取脉洪,均为内热表现。


故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疏风清热,加川芎当归流通血脉,脉象右小于左为脾气不足,再加苍术燥湿健脾,风药羌独防辛温活络,颜面属阳明,加白芷以引经。


二诊大便转溏是脾阳不足,故去生石膏,改用黄芩清热,干姜温阳散寒。


三诊,脉弦大虚为脾虚阳气不升,去当归以免滑肠,加黄芪补气升阳。


四诊,病证已经轻微,原方加地龙、天麻以资收功。


横线.jpg


第四部分 医案(12-18)



医案12.日常病案摘录:隐疹

史※※ 男 30岁 地址:略(第462本)

初诊:2008-5-4

前年夏季以来患隐疹至今不愈。

现证:疹红如粟米,全身泛发,逢冷逢风均发。据告本人职业为汽车司机,病发于饮酒且受热之后。询常咽燥,纳便正。脉右关弦尺小弦稍长,寸涩;左关弦硬。舌微紫苔薄白,咽红。


处方:

生石膏50克 麻黄15克 炙甘草 5克 杏仁10克

桑 叶10克 知母10克 防 风10克 荆芥10克

玄 参10克 苦参10克 蝉 蜕10克

薄荷引,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8-5-7

服药后出疹少量。据告经常畏寒,冬季尤甚,身倦。视烟淡。脉两关小短微弦,舌淡红苔白腻。


处方:

上方三剂


三诊:2008-5-10

出疹零星散在,脉舌同前。询平素汗出较多。


处方:

上方加生黄芪15克三剂


四诊:2008-5-13

近来出疹较多,脉右关小弦短,左关小弦硬短,舌微红苔薄白。


处方:

生石膏50克 生地15克 炙甘草 5克 知母10克

苦参10克 木通 5克 蝉蜕10克 当归10克

薄荷引,水煎服,三剂


五诊:2008-5-16

近每日申时出疹细小色红,酉时自退。


处方:

上方加麻黄15克

水煎服,三剂


六诊:2008-5-19

申时再未出疹,剩余隐疹转色淡细小零星可见。询仍咽燥。


处方:

上方三剂。


按:大凡皮肤斑疹,斑属于肌肉,属于血热,属于胃,疹属于络,属于风热,属于肺。本案疹红如粟粒,显然为风热闭肺所致。故以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知母、玄参清肺润燥,桑叶、蝉蜕、荆、防、薄荷疏风,苦参凉血。二诊既效,原方续进。三诊因其平素出汗多,加黄芪益气。

四诊出疹反多,知出汗为肺热所致,药物故汗反多,遂去黄芪只以清肺为务。五诊,申时出疹,为阳明胃火郁闭,故再加麻黄宣透肺胃郁热。六诊大愈,原方续进以资巩固。


横线.jpg

医案13.日常病案摘录:小儿咳嗽

陈※※ 男 3岁半 地址:略 (623本)

2010-12-15初诊

咳嗽有时哮鸣,一月前感冒发烧,清涕,西医治疗烧退后开始咳嗽至今不愈,期间还发烧一次。目下咳嗽,咳声不扬,时有哮鸣。平素易于外感,动则汗出,纳呆,不欲饮水。大便正,小便黄。手心潮红出汗。好动。脉象两手浮滑数略大,舌淡红苔薄白中心微剥。


处方:

麻黄3克 杏仁3克 甘草2克 生石膏15克

柴胡3克 前胡3克 荆芥3克 防 风 3克

半夏3克 陈皮3克

水煎服,三剂


2010-12-19二诊

咳嗽减,喘消失,大便头硬后溏,小便稍黄有药味。脉两手浮弦滑软。舌淡红苔白腻。


处方:

上方改生石膏10克,再加生姜一片。

水煎服,五剂


2010-12-26三诊

咳嗽基本消失,活动多时轻微咳嗽,夜睡中略

有痰声。纳呆,大便同前,小便淡黄。舌淡红苔白

腻中心微剥,脉两手弦滑。


处方:

麻 黄3克 杏仁3克 甘草3克 生石膏10克

半 夏3克 陈皮3克 防风3克 僵 蚕 3克

天南星3克 茯苓3克

生姜一片,水煎服,五剂


医案14.日常病案摘录:声音沙哑

王※※ 女 31岁 地址:略 (第594本)

2010-8-13初诊

声音沙哑两天。询初起时发烧,在附近诊所输液三日后,昨天烧退。昨晚饮啤酒后忽然声音沙哑,并无口干口苦症状,饮水正常。经常在空调房间工作。今天下午感觉烦热,微出汗,查T37.4°C。舌红苔薄白,脉象两关小弦短数。


处方:

麻黄1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 5克 苍术10克 黄芩10克

水煎服,一剂


后来诊治疗他病时候告知:服上药后次日病愈


医案15.日常病案摘录:鼻炎

韩※※ 女 38岁 地址:新疆(病案号:750)

2012-9-30初诊:

左侧鼻塞不通数月,晨起或者遇到寒冷空气则喷嚏清涕,然后转为黄浊涕,伴随面部浮肿,眼睛发痒,自己认为是由于居处装修所致。平素纳正,汗少,大便正,小便黄。手心潮红。带盛色黄。脉象两手浮弦滑略小,舌正红尖红苔薄白腻,唇淡。


处方:

生石膏30克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 5克

黄 芩 3克 荆芥 5克 防风5克 苍耳子10克

辛夷花10克 白芷10克

薄荷引,水煎服,五剂

2012-10-6二诊:

黄浊稠涕消失,偶尔晨起有少量清涕。脉舌同

前。

处方:

上方减去白芷加桑叶10克,续服五剂。


医案16.日常医案摘录: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嗽

程※※ 女 68岁 地址:略 病案号:681

2011-11-29初诊:

咳嗽八天,痰少易出,平素口干鼻燥,冬季易于遗尿。纳中,喜饮,大便正常,尿频。脉象两手沉洪劲,舌淡红苔薄白腻。形中唇淡。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 3克 苍术10克

陈皮10克 黄芩 5克 桑 叶10克 葛根15克

防风10克

水煎服,二剂


2011-12-11二诊:

咳嗽稍减,脉舌如前。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0克

黄芩3克 防风10克

水煎服,二剂


2011-12-20告知咳嗽消失,特意来治疗他病,病案略。


医案17.日常病案摘录:面目浮肿

贾※※ 女 34岁 地址:略 病案号:699

2012-3-24初诊

眠浅易醒,晨起面肿目胀十余日。询头痛,由凤池抽至两侧太阳穴,颈项沉重,身倦欲寐,

右胁下隐痛,纳正,口干能饮。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夜尿频三、四次。脉象右软左手沉洪

数有力,舌瘦红苔薄白。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60克 炙甘草3克

荆芥5克 防风 5克 桑叶10克 柴胡5克

黄芩 3克

水煎服,七剂


2012-4-1二诊:

诸证均减轻,大便转日一行仍干燥。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炙甘草 3克

柴胡 5克 黄芩 3克 桑 叶10克 当 归10克

水煎服,七剂


2012-4-8三诊

诸证大愈,现月经将至,稍加化瘀之品。


处方:

上方加丹参、夜交藤各10克,煎服方法同前。


医案18.日常病案摘录:母亲彻夜咳嗽案

初诊:2008-8-24

母亲今年83岁,最近以来轻微咳嗽,未及服药,昨晚忽然咳嗽剧烈,彻夜不眠。老人一贯体

质孱弱,春季曾经虚脱一次,经中药救治方转危为安,故余闻此后深以为忧。倾诊脉右手关尺沉

小弦微紧,左手关尺沉小弦紧,舌淡苔薄白。询夜咳昼不咳,无痰,咳嗽连续不断,彻夜无法睡

眠。纳正,近日大便溏晨起一行。


处方:

麻 黄10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5克

五味子 3克 柴胡 5克

水煎服,一剂


附记:昨天下午四点钟煎服,昨晚未咳嗽。今天继续煎服一剂。


编辑声明

感恩孙曼之先生讲述,感谢学员整理。粉丝编辑分享,仅供学术交流。不针对任何组织及个人,如有不妥实属无意。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