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叶氏茯苓饮
叶天士: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胃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又说:“茯苓通胃阳”。“茯苓淡渗,本草以阳明本药,能引诸药入于至阴之界耳。”
叶氏茯苓饮:
主治:通降阳明胃气,理气利湿清热。适用于胃气上逆,呕恶纳呆,湿热阻滞中焦。
组成: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黄连 2克
陈皮10克 枳壳10克 杏仁10克
(小计六味)。水煎服。
来源:孙曼之先生,从《叶天士医案》悟出。
记忆:叶氏茯苓半夏连,陈皮枳壳及杏仁。
(1)茯苓:
甘淡平,《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2)半夏:
辛苦温,《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3)黄连:
小剂量(1~3g),降胃气;
大剂量(5g以上),则苦寒清热。
(4)陈皮:
《本草汇》“味苦辛温,气薄味厚,阳中之阴,可升可降。”
(5)枳壳:
《本草汇》“苦酸微寒,气厚味薄,浮而微升,阴中阳也。杲曰:沉也,阴也。”
(6)杏仁:
《本草汇》:“味甘苦,气薄味厚,浊而沉坠,降也,阴也。”
按:杏仁味苦芳香,可以入络止痛,开发腠理,协风药以发表出汗,又为治疗胃疼之要药。
外台茯苓饮:《外台秘要》
主治: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组成: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水煎服。
第二部分 医案(1-10案)
医案01:胃痛
田※※ 女 30岁 地址:略 (第474本)
初诊:2008-5-29
胃痛三四年,本次复发三日。询刻下胃痛胀、罨酸,似与进食时间无关,严重时泛酸水。“大便正常,近来溏便,伴咽燥色红,涕中挟血。观形瘦淡黄。脉右小软无力,左关沉细弱,舌瘦微红苔薄白腻。胃镜显示:胃底、胃体糜烂。
处方:
半夏12克 黄连2克 枳壳10克 杏仁10克
茯苓10克 紫苏10克 厚朴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8-6-1
胃痛大减,仍然便溏。脉两手小软短,舌稍胖,苔薄白腻。
处方:
上方加肉桂5克。
水煎服,五剂
三诊:2008-6-6
胃痛消失,仍便溏日一行,询近食水果较多,嘱忌食生冷。
处方:
健脾丸(浓缩丸), 一瓶;
附子理中丸(浓缩丸),一瓶。
按照说明书口服。
按:
胃脘痛胀罨酸、脉左手沉细弱,为阳虚寒湿内聚见证,然“纳正易饥,烦躁易怒,晚间口苦干,晨起口气秽”均为阳明胃气不降之标证,故首先以叶氏茯苓饮通降阳明,阳明得以宣降则痛止胀消,然后以温阳健脾法治本善后。
医案02:寸脉斜向内侧案
姚※※ 男 52岁 地址:(略)
初诊:2007年8月8日
近一月来纳呆不食,心下滞胀,身倦嗜睡,大便形正数日一行。胃镜示:“幽门片状糜烂,胃体红白相间,以红为主。”B超示:“肝内血管瘤三个。胆囊缩小,囊腔内呈液性暗区。”脉右关细弦,寸小弦而斜向内侧,左关弦微浮紧,舌淡红苔白腻。
处方:
半夏12克 枳壳10克 陈皮10克 杏仁10克
黄连2克 茯苓10克 紫苏10克
水煎服,五剂
二诊:2007年8月13日
心下滞胀显减,纳进,身倦亦减,大便日一行。脉同前而稍软,舌淡红苔薄白。
处方:
上方加苍术10克。
水煎服,五剂。
医案03:胃脘痞胀案
陈※ 女 28岁 地址:略 (第474本)
初诊:2008-6-10
胃脘痞胀、恶心、泛酸一月余,伴纳呆,大便干燥三四日一行。脉两关小短,舌红苔薄。
处方:
半夏12克 黄连 2克 吴茱萸 2克 陈皮10克
紫苏10克 茯苓10克 苍 术12克 杏仁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8-6-13
泛酸、恶心消失,纳进,食后胃脘微胀,大便转正常。常觉气短。脉两手沉小软,舌红苔薄白。
处方:
上方加党参10克。
水煎服,三剂。
医案04:反复形成胆结石案
辛※※ 男 58岁 地址:略
初诊:2013-4-30
主诉:胃胀胃痛,食后尤甚,泛酸。
病史:2011年由于胃胀伴黄疸在当地医院检查为“胆囊结石”,遂作切除。次年12月再次出现上述证状,又做“胆管疏通术”。
手术以后经常胃胀胃痛,身倦,转氨酶升高。牛皮癣患病十余年。口苦,饮水亦觉苦,大便干燥,2、3日一行,小便黄。现胃胀胃痛泛酸,口干不欲饮水,纳中知饥,但食难用饱。询素不饮酒吃肉,亦不喜甜食糕点水果等寒凉甘腻食物。平素不出汗,眠浅易醒。
处方: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橘红10克 黄连 2克
枳壳10克 杏仁10克 羌活 3克 独活 3克
防风 3克 蚕沙10克 木通 3克 山栀10克
胆南星10克
水煎服,十剂。
医案05:产后乳少
阎※※ 女 22岁 地址:(略)
初诊2007-11-6
妊娠七个月时开始呕吐、泄泻,现产后一月,乳汁不足。呕吐虽减而仍然恶心,伴嗳气频频,食后尤甚,故而食难用饱。询自汗,咽舌糜烂,大便干燥,小便正常。脉右弦滑数,左弦滑数久候虚洪(p=96),舌微红苔薄而湿。
处方:
半夏12克 枳壳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黄连1.5克 白术10克 党参10克 杏仁10克
紫苏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7-11-10
其夫告知:恶心大止,纳进。
处方:
上方三剂,煎法同上。
三诊:2007-11-18
其夫要求继续服用三剂,询之有时微有恶心,乳汁已经正常。
处方:遂再予前方三剂。
医案06:腿疼胃痛
徐※※ 女 40岁 地址:(略)
初诊:2007年6月26日
两腿疼痛一月余,伸展尤甚,无热凉感觉。近食后胃痛,伴便溏,口苦而黏。脉右小弦,左细弱。舌瘦淡红,苔薄白腻。
处方:
半夏12克 枳壳10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黄连2克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7年7月8日
腿疼大减,胃痛不定时,口黏苦时酸,大便转为正常,小便短。脉右小弦软,左寸关小弦微硬。舌淡紫,苔薄白。
处方:
上方加炒麦芽15克。
水煎服,三剂。
三诊:2007年7月12日
服前方后未再胃痛,惟今天食辛辣后微觉脘痛不适。仍口黏,腿疼局限于两膝后腘窝处,据告原来尚有腰背疼近亦止。脉左小弦硬,右小细弦,舌瘦微红,苔薄白。
处方:
半夏12克 枳壳10克 杏仁15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黄连 2克 麻黄10克 桂枝10克
炒麦芽15克 党参10克
水煎服,三剂。
医案07:烦躁欲奔
梁※※ 女 63岁 地址:略 (第645号)
初诊:2011-4-17
烦躁欲奔一月余。阵发烦躁,每日发作次数不定,但晚间尤其严重,后半夜2点钟至黎明必发。病发时突然揭被而起外出,在院子里面徘徊打转,烦躁欲死。
在当地求医治疗无效,自己认为必死无疑。医院查为“冠心病”“胃炎”“胆囊息肉”。
询平素纳健,最近身倦乏力,眠可,形健,面色焦红,神情不安,倦怠,手足心潮红发烧。大便偏干一至三日一行。小便稍频。脉两手小弦软短,舌淡红苔白腻。
处方:茯苓饮加味
半夏10克 黄连2克 茯苓10克 枳实10克
柴胡 5克 川芎5克 瓜蒌15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11-4-23
服上方后22日及昨天今天发病。现两天没有大便,为通便每日自饮蜂蜜以至食欲不振,大便稀绿如水。小便正常。
处方:抽薪饮、徙薪饮、叶氏茯苓饮、小柴胡加减
山栀10克木通10克 泽泻10克
麦冬10克 黄芩 5克 黄柏 5克
茯苓10克 枳壳10克 黄连 3克
柴胡10克 甘草 5克
(竹叶薄荷引),水煎服,三剂
三诊:2011-4-28
上方服后,次日上午泄泻数次。上文烦躁消失,但隔一日复发。今天胃脘满闷。欲食而不敢多食,昨天今天没有大便,惶惶不安,唯恐发病。
处方:茯苓饮加味
半夏10克 杏仁10克 黄连 2克 茯苓10克
枳实10克 柴胡 5克 川芎 5克 苍术10克
建曲 3克 山栀10克 当归10克 羌活 5克
(竹叶薄荷引),水煎服,五剂。
四诊:2011-5-5左右
服上方后没有发病,纳正,大便正常,二三日一行。
处方:
上方五剂。
医案08:暂无。
医案09:胃溃疡
熊※※ 男 43岁 地址:※※ (第473本)
初诊:2009-1-9
十余岁时即经常胃痛,后来每于春秋季易于发作。去年11曰26日忽然胃痛泛酸,然后吐血如黑豆汁甚多,大便色黑,当即入住县医院经查为“胃溃疡出血”,住院后血止。
现证:经常胃脘坠胀沉重感,嗳气,食水果则立即食后胀满隐痛,口中酸苦,每次进食后必吐出清水粘液一口。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有时大便色黑。小便正。询纳正而不敢多进食。形瘦白,唇暗红。脉右小弦,左小弦微滑,舌红苔薄白滑。
处方:
半夏12克 陈皮10克 枳实10克 杏仁10克
黄连 2克 茯苓10克 紫菀10克 桑白皮10克
白术10克 枇杷叶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9-1-12
进食后脘痛食道感觉辛辣,嗳气如前,每次服药后都要嗳气一声。今天大便一次形正。脉右小弦微滑,左小弦滑,舌红苔薄白中心剥。
处方:
半夏12克 陈皮10克 枳壳10克 杏仁10克
黄连 2克 茯苓10克 全瓜类30克 苍术10克
紫苏10克 建曲10克
水煎服,三剂
三诊:2009-1-15
胃痛大止,每于饮水后嗳气,食甘则酸,大便头燥三日一行。脉右小弦软,左关小弦软久候愈觉小短。舌红苔薄白腻中小裂。近外感后清涕少量,微咳,咽燥。
处方:
半夏12克 陈皮 10克 杏仁10克 枳壳10克
白术10克 黄连1.5克 茯苓10克 紫苏10克
建曲 5克 荆芥5克
水煎服,十五剂
附记:
患者今日电话告知:近日经胃镜查溃疡完全消失。嘱咐服用健脾丸两个月巩固疗效即可。
医案10:晚间咳嗽
赵※※ 女 44岁 地址(略)
初诊:2007-11-4
饮凉水后咳嗽无痰六七日,入寐则咳频,白天并不咳,伴头昏,询纳便均正常,形瘦,唇微红。脉右沉滑,左关小短,舌微红,苔薄少。
处方:
茯苓10克 紫菀10克 桔梗10克 黄连3克
麻黄10克
水煎服,二剂
二诊:2007-11-6
咳大减,头昏亦转轻。脉右关沉滑短久候稍大,左关小软短久候沉弱滑。舌红苔薄润而少。
处方:
上方二剂。
水煎服。
某中医网友:
请教楼主用麻黄、黄连之意,另请谈谈对该患者的辨证用药思路好吗?
孙老师回复:
咳嗽无痰是患者的主诉,但病起于饮冷且脉象右手沉滑,则患者的主诉不可以为据显然可见矣。盖所谓“无痰”者,没有咯出痰也,非真正无痰。
故以半、苓、陈、枳壳豁痰理气;杏、桔宣肺,紫菀化痰;麻黄通阳,黄连降胃清热。
盖以晚间咳嗽且形瘦唇舌红为伏热,头昏者痰火上逆也。
编辑声明
感恩孙曼之先生讲述,感谢学员整理。粉丝编辑分享,仅供学术交流。不针对任何组织及个人,如有不妥实属无意。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