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慎斋遗书 辨证经验(含1-18医案),辨证首重病史,治疗首重体质

2025-02-11
来源:孙曼之

第一部分 内科辨证(含1-18医案)

——《慎斋遗书》(录音26)




胡慎柔 (1572-1638年)明末僧人,医家。法名释住想。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博通经史儒学,因患痨病,经查了吾治愈,遂随查氏习医十余年,颇有所获,后由查氏荐之于名医周慎斋继续深造,留心摘录周氏临证经验,归里行医,疗效较著,且好施舍,故而清贫。临终前将手札及生平著述授予石震,由石氏订正刊刻,名《慎柔五书》(1636年),其中主要是对虚劳的治疗和论述。


《慎斋遗书》 十卷。明·周之干著述。此书由周氏门人整理记录,复由勾吴逋人删释校订,重予编次刊行。

卷一、二、三、四、五:

分述阴阳脏腑、亢害承制、气运经络、望色切脉、辨证施治、二十六字元机、用药权衡、炮制心法、古经解、古方解、古今名方;

卷六、七、八、九、十:

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各科病证证治。


论述密切结合作者的学术见解和临床实践经验,治疗选方尤多心得,是一部论理透彻、辨证明晰、切于实用的综合性医书。所附医案若干反映出作者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但书中也杂有“妖媚”等缺乏科学性的内容。此书后经清·王琦、赵树元校刻。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本书的几个特点:

一是对于中医理论的论述深刻,持论平正,非一般泛泛而论;

二是和临床结合紧密;

三是论诊治以虚劳虚损一类内伤疾患见长。


第一个特点,例如,阳气的含义和重要性:

苍天之气清净,顺之而阳气固。清净之气在人,生于肝,行于肺,役于心,养于脾,藏于肾,而流行于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稍有滞隔,即生病矣。所谓一分阳气不到,即生病者此也。

——《慎斋遗书·阴阳藏府》


第二个特点是和临床结合紧密,例如:

弦者,减也。在左关为实,肝血减而肝气亢也。在尺为虚,子食母气也。尺脉短,水枯不能生木也。六脉俱弦,肾水不足不能平肝火故也。然欲扶肾,则于脾气有碍。宜用参芪以补脾,脾旺生金,则可以制肝而生肾,先天后天俱受益矣。故曰∶医宜从虚着脚也。

——《慎斋遗书·望色切脉》


按:这一段实际上说明了保元汤制木生水的道理,并非抽象之论。


第三点,虚劳杂病几乎占我们日常门诊量的三分之一,本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辨证施治

●凡有热病,喜热饮食,睡卧不得,衣被不可近者,俱是阳虚之病。

炳章按∶此亦未可为的据,凡胸有痰饮者,多喜热饮,若误认阳虚而用热药,久必受其害。

●凡泄泻、肠风等证,小肠薄,不能传送,故渗入于大肠。

●凡干燥等证,大肠虚,不能润泽,故涩滞而难出。


脾虚食不磨,有宿食则酸;

胃虚饮不消,有宿饮则嘈。


脾实,食消肌滑;

脾虚,体瘦,四肢不举。


汗至颈而还者,阳不发越;

至脐而还者,阳气将动;

至足者,阳气周流一身,病将自愈。


*肺病则周身不摄,脾病则四肢不举。


●凡浑身胀痛,俱属阴分血亏,大热亦属血分。

微寒微热,或有热不退者,汗至颈而还者,俱是气分。

气分宜补中益气汤,见证加减;

血分宜芎归汤加肉桂,或四物汤加麻黄肉桂。

胸中胀满,四物汤加苏梗。


口不知味,有实热者,有虚热者。

口不知谷味,中虚可知。盖谷气入脾胃,中气赖以养也,不喜非不足而何?

中气实则空,空则上通下达;

中气虚则实,实则痰凝气滞。如扑打损伤,服破血药,不得去者,必成中满,其毒气入脾故也。


●凡有表证,俱属里虚。

自热,蒸蒸发热,似烦非烦,补中益气汤。寒热似疟,补中益气汤加二陈。


(1)微寒微热,阴中之阳虚,宜补上焦,八珍汤加黄芪 。如胸膈不宽,加入痰药。

(2)自汗微热,阳中之阴虚,八珍汤加肉桂。如腹中痛,加干姜、吴茱萸。


寒热似疟,表之阳虚也。表阳者,即剽悍之胃气,升于巅顶,浮于皮毛者也。升浮之气,无时或息。胃气虚,则有时不能升浮,郁于半表半里,外与太阳争则寒,内与阳明争则热,补而升发之,何寒热之有?久而不治,则胃气之升渐少,升少则阳微而恶寒,升少则降亦少,降少则血少而发热,宜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治之。


微寒者,阳虚也。微热者,阴无从生,虚阳无附耳,八珍阴阳并补,加黄芪则补阳之功居多。

自汗虽属阳虚,然津液少,则阴益虚,故发微热,八珍加肉桂,则补阴之功居多。


凡读书人,精神恍惚,汗出不睡,或泄泻,或多痰,病虽不一,要之皆发于心脾。盖思虑多则心火乘脾,君不主令,相火用事,倘不清其源,正其本,阳气愈陷,病气愈盛,归脾汤之类,是为对证。


●凡人夜间多思,致睡不宁者,淡竹叶、酸枣仁 二味,煎服即安。


●凡下焦有病,六味丸可通用。若遇泄泻,其要只在调理脾胃元气,又不可轻用地黄。


●凡治病见证虽多,有吐只宜止吐,有泻只宜止泻。

止吐后,须用六君子调理;

止泻后,须用参苓白术散,加木香调理。


●凡上焦病,宜开发之;

中焦病,宜和之;

下焦病,宜达宜缓。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按:现代医学,多是见病医病,离道远矣。


盖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惟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外感实证如头痛发热恶寒,筋骨疼痛,此外感实证也。


(1)阳虚则恶寒

(2)阴虚则发热

血虚则筋骨枯而多疼痛;

胃虚、肝虚、肾虚,皆有头痛之证。

不是外感实证。


如默默不语,四肢无力,气短身寒,此内伤虚证也。


然胃实脾不运,而默默不语者有之,阴气升腾,阳不得令,而身寒者有之。不是内伤虚证。


种种变幻,实似虚,虚似实,外似内,内似外,难以枚举,皆宜细心求其本也。


本必有因,或因寒热,或因食气,或因虚实,或兼时令之旺衰,故治寒者温之,热者清之,食者消之,气者通之,实者平之,虚者补之,再兼时令之味,而病已矣。此法当知。

按:补泄在味,随时用气。


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


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


凡见咳嗽自汗,发热,肺虚生痰,不必理痰清热,土旺而痰消热退。四君子,加桂、姜、陈皮、北五味,后调以参苓白术散。


炳章按:知本之论,然脾胃之用在升降运化,拨转气机,尤为要着,未可徒以四君、六君为足尽脾胃之治法也。


脾胃不足,当责其无阳,亦有阳亢热不退,自汗怕寒,四肢倦怠乏力之证。中虚表热,或潮热自汗,莫离补中正方。


表热,加羌活;

腹中胀满,加附子、姜、桂、吴茱萸、青皮、神曲之类;

调理,用八珍汤;

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

阴虚火动,脉洪大而不作泻,六味汤加人参;

恶寒,八珍丸;

腹痛,理中丸;

虚损,虎潜丸。

病证多端,颠倒难明,必从脾胃调理,乃岐黄之正法也。

按:古人不传秘法,多在 加减法中。


诸病有吐泻见证,莫忘脾胃,虽有杂证,以末治之。

气短脉有力属实,无力属虚。

气脉俱长者易治,虚损气促者难调,久病不宜脱形


若内伤虚损不足之证,不拘药之多少,宜久服有效,如药力未至,必不能成功。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无汗加羌活。

若自汗发热,保元汤加白术、桂、附、归、芍、二陈必愈。


凡病日久,阳虚无疑,盖因胃失生发之气,保元甘温退热之圣药也,舍此而用寒凉,必死无疑矣。虽大便燥结,阳陷于阴分,切勿下之。


诸病必寻到脾胃之中,乃东垣之高见。

胃主生发之气,七情六欲,皆足以伤胃。

至于不思饮食,十二经络有一处之滞,则生发之气不行,生发之气不行,四藏皆无生气,病日多矣。医家于气血、寒热、虚实不辨,忘脾胃而投药石者,十常八九,所以往往害人也。


本书中对于临床极有帮助的精彩片段随处可见,如“求汗”一节:


有初病而即自汗出,其后热甚而反不得汗出者,此阳气发泄,而阴血不足故也。宜用芎归汤一、二帖后,再加苏梗一、二分,则汗出而愈矣。


又有寒热交作,汗出热退,少顷又寒,此阴阳不和,宜小柴胡汤加川芎、当归、白芍

按:桂枝汤,也调和阴阳,受启发。


盖余邪未尽,则阴阳不和。

人参、甘草、半夏以和阳;

川芎、当归、白芍以和阴;

柴胡、茯苓以彻半表半里之热也。


有六脉空大而迟缓,里气已虚,身微恶寒,而表邪未尽,用白术一钱,附子三分,加桑叶。

又有夏秋之交,身热恶寒而脉豁大,宜芪归汤加桑叶。


又有“求下”一节同样言简意赅:


●久病虚损,补中益气汤加苏梗、杏仁,或芎归汤加二陈,或六味地黄丸以润下之。

●杂病一月,饮食少进,烦热不退,宜补中益气汤加苏梗、杏仁

腹胀加姜、桂、吴茱萸少许;

热不退去三味加附子。

虚瘦者亦宜。除虚损。外诸病渴甚。要饮水者,急与五味。此救阴之道也。

张东扶曰∶五味子惟肾虚津少作渴宜之,余当审用。


●凡病久 左脉沉虚,右脉洪大,大便结燥,乃阳陷阴分,脾胃受病也。六味丸加人参、车前子。

又久病而 左脉沉虚,右脉洪大,初时正气虚下陷,宜补中汤升之若下陷既久,阴血干涸,气血俱虚,燥火愈炽,若升提之,则头痛、喉痛诸证作矣,必宜用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洪大而无力之脉,用六味而不加人参,火退脉必涩;盖加人参,则气下也。此皆求下之道也。

按:六味加人参之法。


横线.jpg


医案(1-18案)《慎斋遗书》




医案更是全书中最为值得仔细研究学习的部分,医案举例如下:


医案01:

●一人内伤,身中困倦,食后恶心,此证全由脾阴不足。脾阴不足,则胃阳不升,而肝邪来侮,肝火上升而胃中之真阳不能升发,则金失所养。而水亦衰弱。三焦皆阴火矣。宜四君加清火扶金之药,则肾不治而自安,火不降而自平。盖金浮则水升,木沉则火降也。


医案02:

●一人身热,头患昏晕,言语恍惚,此上热也;泄泻自汗,脐中痛,此下寒也。上实下虚,宜温宜汗,五苓散加炮姜、吴茱萸少许,水煎热服,一剂而愈。


医案03:

●一人十三岁,吃面饼后即洗浴遇惊,以致发热似伤寒。二、三日后右胁痛,下午潮热、口渴,用归脾汤加栀子饮之。盖受惊则气散,血不归络,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夫心以生血也,如心气散,则血不生而火炽,胁痛,潮热,口渴,血虚火炽。归脾汤益心气、养心血,所以主之也。

——《慎斋遗书·内伤》


医案04:

●一女人吐血发热,热甚而喘,用生脉散,热更甚,脉或大,或小,或浮,或数,或弦,或涩,变易不常,知其脾阴虚而脉失信也。脉者,血之府,脾统血,血枯故变易不常耳。用保元汤加五味子、山药、杞子,白茯苓,人参重用至五钱,二帖而效,二十帖而愈。

——《慎斋遗书·劳伤》


医案05:

●一小儿久热不退,一日三次发热,热后微汗,汗后发热,昼夜不息,气短促,诸药不效。此久病脾阴虚也。用保元、茯苓二帖而愈。

——《慎斋遗书·潮热》


医案06:

●一人独四肢麻木。此脾虚不运而气血不行于四肢也,不可作风治。方用四君子加陈皮醒脾,桂枝行阳于四肢而愈。

——《慎斋遗书·麻木》


医案07:

●一人身热,至六七日,医用地黄汤,遂致身体硬强,六脉沉伏,目定口呆,气喘不能吸入。此能呼不能吸,病在中焦实也;中焦实则脾不运。方用远志、茯神各一钱,附子四分,去白广皮六钱,磁石、苏梗各一钱五分,沉香二分。一帖身和,六帖而安。盖脾者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不运则胃阳不行于肌肉,肉内无阳,所以强耳!醒其脾则胃阳通而身和矣。

——《慎斋遗书·体强》


医案08:

●一女患虚证五年,右手臂痛二月有余,胁痛、腹痛、腰痛、遍身疼痛,俱牵心痛欲死,疑为气血壅滞,四物汤合和中丸不愈。此肾不纳气也,用山萸、泽泻各五分,丹皮、肉桂、茯苓各七分,山药、人参、附子各一钱,熟地二钱,沉香汁三匙。三帖效,二十帖全愈。


医案09:

●一人周身疼痛,面色淡黄。盖人身四肢十二节,三百六十空窍,全赖阳气流行,阴血濡润,然后运动无滞;阳气一亏,则阴血成痹,或涩,或空,或滞,诸痛生矣。则痛处虽多,而其根则一。一者,脾胃有伤也。脾胃者,气血之原也。只在理脾起胃,而使气血流行。如保元加葛根、山药,或稍用羌活、苏梗以通行之可也。身痛,古人责之肝气实,然肝之实由肺之虚;肺之虚,由脾之亏也。可用温肺汤以补脾肺。

——《慎斋遗书·身痛》


医案10:

●一人喘促腹胀,盖病在下,求之上,病在上,求之中,下之胀,肺之弱也。然而补肺用甘寒。寒则伤脾,不若补脾以生肺金也。肺补得行降令,而下中自平矣。中气一足,邪火自退。

故曰下病求上,上病求中。中者,气血之原也。


医案11:

●昔有一女胀而脉沉。一医用青盐、黄柏、升麻而愈。今有一妇亦胀而脉沉,可例求乎?师曰∶不可。前证因命门火郁,使肾之真阳不升,心之真阴不降,故用柏以解命门之火,使水中得升其真阳,用盐以润心,使无邪火之炽,而真水得下,水火既济,而复以升麻提其清气,清气一升,浊气自降,而脾肺无内郁之弊,胀证愈矣。盖其本在肾而标在心,故三药奏效捷也。今则本在心而标在肾,沉脉同而标本异矣。须温其心阳为主,而治肾为标。和中丸甚合正治之法也。


附:和中丸

广皮(四两) 白术(三两) 肉桂(三钱) 薏苡仁(二两) 川椒(三钱) 泽泻(一两)

白茯苓(二两) 砂仁(二两) 车前子(一两) 炮姜(五钱)

水法为丸。



医案12:

●一人腹胀时吐,小便利则大便闭,大便通则小便闭。此中气实故胀,浊阴不降故吐,清阳下陷,填塞下焦,故二便不能齐通。用炮姜三钱温中而健运,升麻一钱五分升于下,吴茱萸一钱降于上。八帖而愈。


医案13:

●一人腹胀,大便燥结,小便赤涩,口微渴。方用山茱萸,丹皮,茯苓各七分,车前、牛膝各一钱,熟地一钱五分,泽泻三钱。盖脉洪大,服此而安。


医案14:

●一人六脉沉细而数,中气不足,已成胀证。方用人参七分,黄芪、甘草各五分,苍术八分,升麻,柴胡各三分,陈皮,木香各五分,姜二片,枣三枚。有痰加半夏,腹痛加吴茱萸,小便不利加牛膝,肿加薏苡仁。服此方全愈甚多。


医案15:

●一人单腹胀大,温中为主。人参五分,吴茱萸一分,苍术白术,炮姜,茯苓各五分,炙甘草二分。腹痛加肉桂,小便滞增炮姜,加神曲。

●一人呕吐腹胀。用木香三钱,乌药四两,香附、苏叶各二两、甘草一两,为末,滚水调服。

——《慎斋遗书·胀》


医案16:

●一人生疮,服败毒散数帖,又水蒸出汗,汗后浮肿,谓药不效。诊之六脉微紧数而无力,乃中气虚也,两足流水,上气喘促,日夜不定。方用六君子加炮姜、吴茱萸,姜水煎。十五贴效,一月愈。


医案17:

●一妇吐血发肿,腹大发热,不思饮食,似疟非疟,大便溏泄,诸药不效。此脾虚清阳下陷,阳不发越也,脉浮大而缓。用四君子加羌活,三帖而愈。

●一人六脉豁大,周身浮肿,上气喘促,呼不能吸。此肾虚水泛,气不归元也。八味汤加人参、吴茱萸。十帖效,一月安,调理用肾气丸。

——《慎斋遗书·肿》


医案18:

●一妇,素常忧郁,胸膈不宽。用川芎、黄芪 、归身各一钱,甘草、肉桂各五分,苏叶三分,水煎服。

●一女,年三十,胸膈饱闷,腹内饥饿,上闷不能食,用砂仁一两,人参五钱,共末,服效。

——《慎斋遗书·胸膈不宽》


横线.jpg


第二部分 辨证论治的方法

——辨证首重病史 (录音14)

(内经.褚氏.慎斋.叶天士.喻嘉言)




《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

《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

——《灵枢·逆顺》


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素问·疟论》


辨证论治是一门用药如用兵的指挥艺术。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辩证的原则是首重病史,论治的原则是首重体质,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就是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于作为中医诊断和治疗原则的辨证论治,我们必须这样理解,才能够正确的运用这个原则。


“由是而言,治病必求其本,虽药中其病,苟不察其得病之因,亦不能愈也”。

——《丹溪医集·“陈状元弟”案》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素问·疏五过论》


必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藏府之病。

——《灵枢·禁服》


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


至数之要,迫近于微。

——《素问·玉版论要篇》


横线.jpg





《刺》除疾之道,极其候证。询其嗜好,察致疾之由来,观时人之所患,则穷其病之始终矣。

——《褚氏遗书》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盖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惟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慎斋遗书·辨证施治》


人在气交,法乎天地。以病乃外加于身也。诊之大法,先明体质强弱、形色脉象,更询起居致病因由。盖病有见证、有变证,必灼见其初、终、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之以方。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

——《叶天士诊治大全》


“平素体质,不可不论”。

“诊之大法,先明体质强弱,肌色苍嫩,更询起居致病因由”。

——《临证医案指南》


除疾之道,极其候证。询其嗜好,察致疾之由来,观时人之所患,则穷其病之始终矣。

——《褚氏遗书》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盖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惟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慎斋遗书·辨证施治》


先议病,后用药,喻嘉言论述辨证论治。


从上古以至今时。一代有一代之医。虽神圣贤明,分量不同,然必不能舍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也。故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凡药皆可伤人,况于性最偏驳者乎!迩来习医者众,医学愈荒,遂成一议药不议病之世界,其夭枉不可胜悼。或以为杀运使然。不知天道岂好杀恶生耶?


每见仕宦家,诊毕即令定方,以示慎重。


初不论病从何起?药以何应?致庸师以模棱迎合之术,妄为拟议。迨药之不效,诿于无药。非无药也,可以胜病之药,以不识病情而未敢议用也。危哉!灵枢、素问、甲乙、难经无方之书,全不考究,而后来一切有方之书,奉为灵宝。


其于《周礼》“令医人采毒药,以供医事”之旨,及历代帝王,恐本草为未备,而博采增益之意,不大刺谬乎!欲破此惑,无如议病精详,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且勿论造化生心之妙,即某病之以某药为良,某药为劫者,至是始有定名。


如朱丹溪一家之言,其《脉因症治》一书,先论脉,次因,次症,后乃论治,其书即不行。而心法一书。群方错杂,则共宗之。又,本草止述药性之功能,人不加嗜。及缪氏经疏,兼述药性之过劣,则莫不悬之肘后。不思草木之性,亦取其偏,以适人之用,其过劣不必言也,言之而弃置者众矣!曷不将本草诸药,尽行删抹,独留无过之药五七十种而用之乎!


若不论病,则药之良毒善恶,何从定之哉!可见药性所谓良毒善恶,与病体所谓良毒善恶不同也。而不知者,必欲执药性为去取,何其陋耶!故昌之议病,非得已也。昔人登坛指顾,后效不爽前言。聚米如山,先事已饶硕画。医虽小道,何独不然!昌即不能变俗,实欲借此榜样,阐发病机,其能用不能用何计焉。

——《寓意草·序》


横线.jpg


第三部分 辨证论治的意义和历史渊源

(录音:13)



1.什么是辨证论治?


在《伤寒论》里,“有方曰法,无方曰证”。

——钱超尘


“证”的意义

《伤寒论》共有397法,218证。辨证论治的“证”即由此而来。而法与方的关系是以法统方。

辨证论治的操作步骤,后世又归结为“理法方药”四个字。


2.辨证论治的历史渊源


《内经》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伤寒论》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的典范。


辨证论治的应用历史很早:


“除疾之道,极其候证。询其嗜好,察致疾之由来,观时人之所患,则穷其病之始终矣。”——南齐《褚氏遗书》


“简而不匮,易用难忘”

——学习辨证论治的关键是学习和运用中医传统的方法论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易·系辞》


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肉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

——《灵枢·刺节真邪》


横线.jpg




朱丹溪医案四篇,说明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和特点:


医案01:

陈择仁年近七十,厚味之人也,有久喘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呃作。招余视,脉皆大豁,众以为难。

余曰:“形瘦者尚可为。”以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以补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者,虚之为也。


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暑月因大怒而呃作,每作则举身跳动,神昏不知人,问之乃知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人参芦煎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格致余论·呃逆论》


医案02:

族叔祖年七十,禀甚壮,形甚瘦。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不应。

予视之,曰:病虽久而神不悴,小便涩少而不赤,两手脉俱涩而颇弦。自言膈微闷,食亦减。

因悟曰:此必多年沉积,僻在胃肠。

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喜食鲤鱼,三年无一日缺。

予曰:积痰在肺,肺为大肠之赃,宜大肠之本不固也,当与澄其源而流自清。

以茱茰、陈皮、青葱、蔍苜根、生姜煎浓汤,和以沙糖,饮一碗许,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时辰,吐痰半升许,如胶,是夜减半。次早又饮,又吐半升而利止。又与平胃散加白术、黄连,旬日而安。


医案03:

东阳王仲延遇诸途,来告曰:我每日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硬涩作微痛,它无所苦,此何病?脉之,右甚涩而关尤沉,左却和。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郁而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亦不自觉。予又曰:汝去腊食何物为多?曰:我每日必早饮点剁酒两三盏,逼寒气。为制一方,用韭汁半银盏,冷饮细呷之,尽韭叶半斤而病安。已而果然。


医案04:

又一邻人,年三十余,性狡而躁,素患下疳疮,或作或止。夏初患自利。膈上微闷。医与治中汤,昏闷若死,片时而苏。予脉之,两手皆涩,重取略弦似数。予曰:此下疳疮之深重者。与当归龙荟丸去麝,四贴而利减。又与小柴胡汤去半夏,加黄连、芍药、川芎、生姜,煎五六贴而安。彼三人者,俱是涩脉,或弦或不弦,而治法迥别。

——《格致余论·治病必求其本论》


编辑声明

感恩孙曼之先生讲述,感谢学员整理。粉丝编辑分享,仅供学术交流。不针对任何组织及个人,如有不妥实属无意。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