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问诊要点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 饮食二便在问诊中的意义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素问•脉要精微论》
第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伤寒论》
可以这样说:纳旺者不可以轻言虚、寒;大便实者不可以轻言虚证;尿频者即使是色黄浑浊也必然有虚在其中;或者说,天下没有小便短少的虚证。
饮食二便是中医问诊的重点,凡是缺乏饮食二便的医案,都难以认为是好医案。
(一)纳(吃饭):
• 纳正
• 纳差
• 纳小
• 纳小易饥
• 纳呆、不思饮食
• 纳旺消谷
• 纳旺易饥
• 纳健
• 饥而不欲食
• 食难用饱
(二)饮(喝水):
• 大渴引饮
• 口干多饮
• 口干小便短少
• 口不干小便短少
• 口干小便清长
• 口干不饮
• 夜半口干
(三)大便:
•大便正常
•便溏或者称为大便不成形
•泄泻,西医称为腹泻
•大便干燥,严重的称为大便艰行
•大便不畅或者不利,分为干燥不畅便溏不畅两种情况
(三)小便:
• 小便正常
• 小便清白
• 小便清频
• 小便黄分,为小便黄和深黄两种情况
• 小便短黄,为小便短少同时色黄
• 小便黄频
• 小便混浊,颜色发白的称为小便白浊
• 小便不利
• 小便烧灼
• 小便刺痛,分为小便以前刺痛和小便尽时刺痛两种情况
• 小便色赤,如果同时存在量少情况,称为小便短赤
饮食禁忌在治疗中的意义
饥饿疗法对于实证的治疗意义
第二部分 望诊心法
“望而知之谓之神”
——谈谈望诊的几个问题
望诊的意义在于望神,也就是判断病人的体质。中医治疗的原则是作为治疗对象的人而不是病邪,或者说中医治疗是首重体质,望诊居于四诊之首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望诊贵在一瞥见,最忌凝神注视。切脉重在观察胃气,望诊重在泽夭之辨,润泽为胃气充足的外在表现,夭然不泽是胃气虚弱,其理与脉诊原本相通。
望色:
面色鼻准黄泽明亮为水,干涩不荣为风陷。皮肤头发油润为湿热蕴蒸于外于上,不可以视为身体健康。印堂连眉色白为心阳虚损。色贵含蓄,隐隐微露于皮下,满面红光,其寿难永。
分部望色最重要的是望诊十法。
《灵枢·五色》:“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其上下,以知病处。”
浮沉,色泽显露于皮肤的叫浮,隐约藏于皮肤之内的叫沉,浮沉可分表里。浮表示病在表、在腑,沉表示病在里、在脏。初浮后沉的,病由表入里;初沉后浮的,病自里出表。清浊, 清是色泽清晰,浊是色泽暗浊。清浊可分阴阳。色清病在阳,色浊病在阴。从清而浊,病由阳入阴。从浊而清,病由阴转阳。
微甚,微是色泽浅淡,甚是色泽深浓。微甚可分虚实。微表示正气虚、甚表示邪气实。
自微而甚,则先虚后实;由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 散抟, 散是散开,疏离,抟是积聚,壅滞。散抟可分新病久病。色散多为新病、轻病,或病将解。色抟多为久病、重病。先抟后散的,是病好转;先散后抟的病转重。泽夭, 泽是气色滋润,夭是气色枯槁。泽夭可分成败。色泽主生,色夭主死。色从夭转泽,精神复盛,病有生机,从泽转夭为血气益衰,病趋危重。
这些内容最值得平素认真学习体悟,尤其在病深重时候认真观察很有价值。
胖人多痰湿,但是既然发胖,气充于外,外盛反而内虚,前人谓胖人多气虚就是这个原因,但又不尽然,外盛而导致的内部血虚者也不少见,这种人有病应该佐以补血养阴才对。
《金匮要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但假如素盛今瘦但大便正常,却是气虚的表现,不可以痰湿论治。
瘦长者多气虚不能充满其体,易于头晕,易于耗损不耐。瘦短者气拢紧凑,反而容易耐受疾病对于正气的虚耗。
肥短者易于痰湿气滞,湿热内蕴。体壮而长者气血充实,少病多寿。健壮型人日常易于耗散正气或者不能谨慎日常起居,平素虽然少病但易于突然正气衰竭。
痰湿者有脘腹聚湿之别。阳明不降久之可以导致痰湿积聚,病机多偏于郁热;脾气不运久之腹满湿停,病机往往偏于阳虚,二者治疗方法不同,应令患者站起来观察作为判断依据。
《灵枢·本藏》有一段对于藏府疾病关系的论述: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
五脏者,所以参天地,付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
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下面论述五藏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这里省略。
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感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燋心,大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
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灵枢》47.14.
黄帝曰:应之奈何?
岐伯曰:肺应皮。
皮厚者,大肠厚;
皮薄者,大肠薄;
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
皮急者,大肠急而短;
皮滑者,大肠直;
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灵枢》47.15.
心应脉,
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
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
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
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
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灵枢》47.16.
脾应肉,
肉jun坚大者,胃厚;
肉jun么者,胃薄。
肉jun小而么者,胃不坚;
肉jun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肉jun不坚者,胃缓;
肉jun无小果累者,胃急。
肉jun多小果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灵枢》47.17.
肝应爪,
爪厚色黄者, 胆厚;
爪薄色红者, 胆薄。
爪坚色青者, 胆急;
爪濡色赤者, 胆缓。
爪直色白无纹者, 胆直;
爪恶色黑多纹者, 胆结也。
《灵枢》47.18.
肾应骨:
密里厚皮者, 三焦、膀胱厚;
粗理薄皮者, 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 三焦、膀胱缓;
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 三焦、膀胱直;
稀毫毛者, 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
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肥人根据色泽和肌肉缓急的不同,《内经》对于这种体质分为“脂”、“膏”、“肉”三种类型,很有意义。
何以度知其肥瘦?
伯高曰:人有脂、有膏、有肉。
黄帝曰:别此奈何?
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脂。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
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
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
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黄帝曰:众人奈何?
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灵枢·卫气失常》
编辑声明
感恩孙曼之先生讲述,感谢学员整理。粉丝编辑分享,仅供学术交流。不针对任何组织及个人,如有不妥实属无意。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