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论药首推气味(含剂量问题)

2025-02-12
来源:孙曼之

第一部分 中药处方 剂量问题

——后至者成功



李东垣曰:“药有 升降浮沉生长收藏 成,以配四时, 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


[升降] 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

[浮沉] 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

气味平者 化而成。”


但言补之以辛甘温热,及气味之薄者, 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泻秋冬收藏之药也,在人之身, 肝、心是矣。


但言补之以酸苦咸寒,味之厚者,即助 秋冬之降沉,便是泻春夏生长之药也,在人之身,肺、 肾是矣。


淡味之药,渗即为升,泄即为降,佐使诸药者也。


用药者,循此则生,逆此则死,纵令不死,亦危困矣。


王好古曰:"升而使之降,须知抑也,沉而使之浮,须知载也。”


辛散也,而行之也横;甘发也, 而行之也上;苦泄也,而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缩;咸软也,其性舒。其不同如此。


●味薄者升:甘平、辛平、辛微温、微苦平之药是也。

气薄者降:甘寒、甘凉、甘淡、寒凉、酸温、酸咸平 之药是也。

●气厚者浮:甘热、辛热之药是也。

●味厚者沉:苦寒、咸寒之药是也。

气味平者:兼四气四味,甘平、甘温、甘凉、甘辛平、 甘微苦平之药是也。


李时珍曰:“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其性然也。


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

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此非窥天地之奧 而达造化之权者 不能至此。


一物之中,有 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本草汇·升降浮沉》


横线.jpg

方剂讲解



诸药方有用气留味者,有用味留气者。


1、补中益气汤:


组成:炙黄耆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朮一钱 炒广皮五分 当归五分 升麻三分 炙柴胡三分 炙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去核。

制法: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用之入阳分以补气

(1)黄芪、当归气厚者,宜重用;

(2)人参、白术味厚者次之;

(3)升麻、柴胡升散,陈皮破滞,俱于气不利,用之宜最少。

故味先而气后, 后至者成功,是为用味留气。


*用之入阴分以补血

(1)人参、白术味厚者,宜重用;

(2)黄芪、当归气厚者次之;

(3)升麻、柴胡提气,陈皮行气,俱于血有益,用之不妨多。

故气先味后,后至者成功,是为用气留味。


自余诸方,大约仿此而已。

——《慎斋遗书》


2、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 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主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 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常服温和脾胃, 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

——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当归补血汤:

组成:黄芪一两 当归二钱

制法:水煎服。

——李东垣《兰室密藏》


4、四物汤:

组成:当归(三钱 酒洗) 生地黄(三钱)   白芍(二钱)   川芎(钱半)。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组成:滑石(水飞,六两) 甘草(炙,六钱,生,四钱)。

制法:为散,清水调服二三钱。

加减:发散温病热病。加葱白五七茎。香豉四合。水煎温服。老人虚人。及病后伤津。小便不利禁用。此方加葱、豉煎服。则兼散表邪。加吴茱萸则治白痢。加红曲则治血痢。加炮姜则兼消饮食。加神砂则兼退心火。加青黛则散肝火。 加薄荷则清肺热。加石膏则除胃热。其入通圣双解、解毒等方。随证配合。未遑枚举。

主治:暑月小便不利。


6、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制法: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 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出自《金匮要略》


7、泻黄散:

组成:藿香叶七钱 山栀仁一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制法: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主治:脾热弄舌。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8、白术散:四君 + 藿木葛。

组成:人参(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茯苓(五钱) 白术(一钱) ;

藿香叶五钱 木香二钱   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

制法:上釜咀,每服三钱,水煎。

加减:热甚发渴去木香。

主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枯竭,烦 渴躁,但欲饮水。饮食不进,羸瘦困劣,因而失治, 变成惊痫。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9、桂苓甘露饮(刘完素):五苓散 + 滑石、寒水石

组成:白茯苓去皮 白术 猪苓 泽泻以上各一两,桂去粗皮,半两;

滑石(二两,别研) 寒水石(一两,别研)。

制法:上为末,或煎,或水调,二三钱任意,或入蜜少许亦得。

主治:饮水不消,呕吐泻利,流湿润燥,宣通气液,水 肿腹胀,泄泻不能止者。兼治霍乱吐泻,下利赤白, 烦渴,解暑毒大有神效,兼利小水。


10、玉女煎(张景岳):

组成:生石膏(三、五钱) 知母(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牛膝(一钱五分)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主治:水亏火胜,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其效如神。若大便溏泻者,大非所宜。


横线.jpg


第二部分 论药首推气味(一)

——四气五味 基础理论



根据伊尹调和饮食而形成中医治疗方法的古老传说来看,中医的药食同源应该是我们的先民很古老的发明,而中医用药治病实际上就是运用各种饮食药物不同的气味的配伍方法,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影响各种病邪对于人体的损害,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可以说,四气五味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学习中医的四气五味理论是学习中医的最关键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明确这一点。


下面让我们先回溯一下经典著作中对于四气五味理论的论述。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   甘胜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在以上论述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六气产生五行,然后是五行又产生五味,五味再产生五藏,下面才是五藏互相产生和各味的生克关系。


横线.jpg


第二部分 论药首推气味(二)

——四气五味 推演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


五味多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合也,五脏之气也。

——《素问·五藏生成》


五藏宜食: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

——《素问·藏气法时论》


应该说明的,是古人对于各种食品的五味的具体划分方法是比较复杂的。当一种食物包括了几种味道时候,有时候根据论述的需要,往往只是指出一种味道,例如上文的“麦”,这里只说是苦,因为新收割的小麦确实有微微的苦味,这是含有火气的表现,我们关中有不可以吃新麦的说法。


又如,小豆的酸,是包括经过发酵以后的味道在内的。古人认为发酵以后的味道实际上还是原味之一,只不过经过发酵以后发出来了而已。而大豆的咸味也是如此,我们仔细品尝豆腐还是有微微的咸味。可以说古人对于味道的鉴定是很细致的,往往我们几乎尝不出来的味道,古人都是计算在内的。


五藏宜食: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灵枢·五味》


养、助、益、充: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素问·藏气法时论》


五味先走: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谷果畜菜的五味分类: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请尽言之。

伯高曰:

五谷:粳米甘,麻 酸, 大豆咸,麦苦,黄 黍 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

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五禁: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五味所入: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

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灵枢·征四失论》


五味和五藏的关系以及五味和病势的慧、甚、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摘录自《素问·藏气法时论》


横线.jpg


第二部分 论药首推气味(三)

(陶弘景/张大昌/张元素/叶天士)

——历代经验



(一)陶宏景《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摘录:


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软,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生也。


(二)张大昌医论医案集摘录:


1、单味:

五味(原性味):辛以散之,咸以软之,甘以缓之,苦以坚之,酸以收之。

五气:辛药多香,咸药多腥,甘药多腐,酸药多膻,苦药多焦。

五性:辛药性温,咸药性热,甘药性平, 酸药性凉,苦药性寒。


2、重味:

重温则升,重收则溃,

重寒则裂,重热则凝,

重缓则壅中。


3、合化(即两种异味合而变化者):

辛酸化甘令气平,治咳及攻逆也,如甘草五味细辛汤,桂苓五味甘草汤。

苦咸化酸令气降,治心气不足也,如泻心汤。

辛甘化苦令气宁,治心悸不安也,如桂枝甘草汤。

酸咸化辛令气通,治癃闭不通也,如硝石矾石散。

甘苦化咸令气柔,如甘麦大枣汤、炙甘草汤。

以上五合化之剂,所治攻逆、不足、动悸、癃闭、燥急五证。


4、不合化:

辛咸不合化可除积滞,如大黄附子汤。

辛苦不合化可除虚痞,如诸泻心汤。

酸苦不合化可定烦乱,如瓜蒂散,栀子豉汤类。

甘酸不合化可益阴气,如白虎汤、建中汤、地黄汤等。

甘咸不合化可止失血,如胶艾汤、调胃承气汤类。

以上不合化五剂所治积滞、痞、烦乱、阴虚,失血五证。


(三)叶天士论用药:


论药必首推气味,阳伤取药之气,阴伤取药之味。上焦药用辛凉,中焦药用苦辛寒,下焦药用咸寒。肺位最高,宣辛则通,微苦则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肝恶刚喜凉,肾恶燥喜暖。大意上焦宜降宜通,中焦宜守宜行,下焦宜潜宜固。用药大旨如此。


不但分三焦,更须明在气在血。凡人脏腑之外,必有脉络拘伴,络中乃聚血之地。气分不效,宜冶血络。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病属内伤,勿事腻补。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脉络为病,非辛香何以开郁!议宣通气血方法。若经年累月,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驱逐,当以虫蚁,向阳分疏通逐邪;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


由脏腑络伤,已及奇经。夫奇经,肝肾主司为多,而冲脉隶于阳明。八脉纲维一身。医人不晓八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法。久损不复,当与味厚质静, 或血肉有情,填实精随。取其通补奇经。


奇经之结实者,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

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

——摘自《叶天士研究大全》


(四)五藏泻法用药例(张机补泻例):


泻肝用酸,助用苦, 化臊,益用甘味之药。

泻心用苦,助用辛香,化焦,益用酸味之药。

泻脾用辛,助用咸腥,化香,益用苦味之药。

泻肺用咸,助用腐甘,化腥,益用辛味之药。

泻肾用甘,助用酸, 化臭,益用咸味之药。

以上助味药物为用味所化之气以及协助这个气的味。益药为本藏体用合化所形成的味,也就是《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说的“苦”宜“急食”之味。

——《张大昌医论医案集》178


(五)味与功效的关系:


诸辛皆香其性散;

诸酸气臊其性収;

诸苦气焦其性坚;

诸咸气腥其性软;

诸甘气腐其性缓;

诸淡气平其性渗。

——同上,78


木←——补法——辛——泻法——→土

火←——补法——咸——泻法——→金

土←——补法——甘——泻法——→水

金←——补法——酸——泻法——→木

水←——补法——苦——泻法——→火


(六)四气五味在临床上的应用:


根据季节用药。

根据六气六淫的性质而选择用药。

根据藏府功能用药。

根据人体表里内外的气机升降沉浮变化而用药。


横线.jpg


第二部分 论药首推气味(四)

——要点归纳


四气:寒热温凉平;

五味:酸苦甘辛咸淡;

备注:酸(凉)、苦(寒)、甘(平)、辛(温)、咸(热)。


补泻用味,随时用气;(四季变化 用药之气)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一、气味和五脏


五脏(德)的气味补泻:

肝散,辛补"酸泻;

心软,咸补"苦泻;

脾缓,"甘补辛泻;微苦入营(煨姜)

肺收,酸补咸泻;"辛散

肾坚,苦补甘泻;"咸润

备注:干姜(入胃),煨姜/微苦(入脾营)

来源:陶弘景;区别《医学启源》张元素


二、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味厚则泄,味薄则通;气厚则发热,气薄则渗泄。


味为阴,

味厚为纯阴,——泄,大黄

味薄为阴中之阳;——通,麻黄(苦)/茶,发汗而升上,不离阴体,入手太阴;


气为阳,

气厚为纯阳,——发热,附子

气薄为阳中之阴。——淡渗利水而泄下,茯苓(淡)/竹叶



大家应该记住:苦降只是对于脾胃而言;对于肾水而言,苦味是补益水的味,是升的味。


泻湿热,必须苦寒;

泻血热,甘苦寒;


三、用药升降沉浮补泻法


按照五脏顺序讲解,可见对于脏腑用药的论述之精细,我们看《医学启源》里的这一段: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注云: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苦泻/陶弘景);气热补,寒泻。

注云: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辛泻/陶弘景);气温热补,寒凉泻。

注云:温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咸润/陶弘景);气寒补,热泻。

注云: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乃行,常有天命。”


四、按照六气,把药物分类


风升生,热浮长,燥降收,寒沉藏,湿化成中央。


风升生:

风邪是“风升生”。风邪的特点一个是升,再一个是生长的生。风一吹万物生长,惊蛰一动,春雷一动,万物就像虫子似的都出来了。所以它是“风升生”,而且风是往上走的,往上升的,头脑里所受的就是风。得的病最先侵犯的都是头脑,就是因为风性主升。“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那么它相当于药物里面的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那么味一薄,就可以宣通,前面都说了。那么“酸、苦、咸、平是也”。这几种味的结合,就是宣通的,就是通,有可能是呕吐,也可能是泄泻,总而言之它们都具有通的性质。它带有风性,它们的结合就带有风性。那么上面是说风,下面再说热邪。


热浮长:

热是往上浮的。这浮和升一字之差,还有点差别。因为那个升就是无限度的,而这个热邪的浮,就是有限度的,是往上浮。对沉降而言,对寒的沉降而言,而且它还要长。风是升,生长化收藏。风是升,热是长,因为它对应的是夏,风对应的是春,所以它就一个是升,一个是长。“气之厚者”,热就是气之厚者。“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这几种药物,它们都是属于热,是这几种药物的配合。


湿化成中央:

再下面是湿,湿是长夏,是一年的中间,湿土处于五行的中央,就是:“湿化成中央”。五行里面湿一化,湿土才是中央,湿是水火之交的中间,所以它也是中间。“湿化成中央”,我们知道湿土的可贵,人的胃,它也就是湿土,它就在中间。因为它在中间所以它又是温的,胃喜润,脾喜燥,它有温也有凉。脾胃就是把它都兼顾了,4个方面它都兼顾了,升降它都有,胃降脾升它都全具备了。金降木升它都全具备。“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淡,……。”这是胃气,因为胃主气。所以它兼的那个气是温凉寒热兼备,“在人以胃应之”,己土也就是脾,戊土也就是胃。“戊土其本气平”,戊士本来是平味的。但是它兼有温凉寒热,等于人的胃,因为胃能容纳万物,所以它能兼四气。己土就是脾土,其本味淡,而“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应之”。


燥降收:

燥邪是秋季的燥气,它是秋收,秋收冬藏,所以它是收,而且它是降。因为到秋季的时候它是万物肃降的季节,所以它是降。燥降收,这个是六气里面的燥,我们温病后来讲的燥,它就成了伤了津液的燥,这个我们应该区别开。但是温病学家他们把这问题都能明白区别的,我们后世把这个燥就混淆起来了。还有人辩论燥到底是热还是凉,到底是降还是耗散。这个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燥邪本来是六气来的。伤了津液了。至于温热病耗伤津液了,那是另外一回事,那就成热了,热病之余,但是本来人家秋天的燥,它肯定是凉的,所以它为“次寒”一古人说是次寒,就是次于冬季的寒邪,那也就够冷了。它是:“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凉,这是燥的性质。


寒沉藏:

“寒沉藏”,冬季是收藏季节。寒是沉,热是浮,刚好是相反的,“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它把六气和药物对应起来了。因为这个理论很简单,药就是对付病的。所以他必须用六气来分类,这个分得才是最准确的。现代科研人员对于药物不知道它的本源了,它光说功效,其实说不清原来的本源是什么。


横线.jpg


编辑声明

感恩孙曼之先生讲述,感谢学员整理。粉丝编辑分享,仅供学术交流。不针对任何组织及个人,如有不妥实属无意。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