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 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1、大补元煎:
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此回天赞化 ,救本培元第一要方。本方与后右归饮出入互思。 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少则用一、二钱,多 则用一、二两),山药(炒,二钱),熟地(补精补阴 ,以此为主,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 杜仲(二钱),当钱(二、三钱,若泄泻者,去之) 山茱萸(一钱,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二、 三钱),炙甘草(一、二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 温服。
如元阳不足多寒者,于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 之类,随宜用之;如气分偏虚者,加黄芪、白术 ;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 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
2、左归饮:
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 方加减主之。此一阴煎、四阴煎之主方也。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山药 (二钱) 枸杞(二钱) 炙甘草(一钱) 茯 苓(一钱半) 山茱萸(一、二钱,畏酸者, 少用之)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如肺热而烦者,加麦冬二钱;血滞者,加丹皮二钱 ;心热而躁者,加玄参二钱;脾热易饥者,加芍药 二钱;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钱;血热妄动 者,加生地二、三钱;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二钱 ;上实下虚者,加牛膝二钱以导之;血虚而燥滞者 ,加当归二钱。
3、右归饮:
此益火之剂也,凡命门之阳衰阴胜者,宜此方加 减主之。此方与大补元煎出入互用。如治阴盛格 阳,真寒假热等证,宜加泽泻二钱,煎成用凉水 浸冷服之尤妙。熟地(用如前) 山药(炒,二钱 ) 山茱萸(一钱) 枸杞(二钱) 甘草(炙,一 、二钱) 杜仲(姜制,二钱) 肉桂(一、二钱 ) 制附子(一、二、三钱)水二钟,煎七分,食 远温服。
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运,或虚狂,或短气者 ,必大加人参、白术,随宜用之;如火衰不能生土,为 呕哕吞酸者,加炮干姜二、三钱;如阳衰中寒,泄泻腹 痛,加人参、肉豆蔻,随宜用之;如小腹多痛者,加吴 茱萸五、七分;如淋带不止,加破故纸一钱;如血少血 滞,腰膝软痛者,加当归二、三钱。
4、大营煎:
治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 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 痛等证。
当归(二、三钱,或五钱) 熟地(三、五、七钱) 枸杞(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杜仲(二钱)牛 膝(一钱半) 肉桂(一、二钱)水二钟,煎七分,食 远温服。如寒滞在经,气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 者,必加制附子一、二钱方效;如带浊腹痛者,加故 纸一钱炒用;如气虚者,加人参、白术;中气虚寒呕 恶者,加炒焦干姜一、二钱。
5、小营煎:
治血少阴虚,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当归(二钱) 熟地(二、三钱) 芍药(酒炒,二钱) 山药(炒,二钱) 枸杞(二钱) 炙甘草(一钱)水二 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营虚于上,而为惊恐怔忡, 不眠多汗者,加枣仁、茯神各二钱;如营虚兼寒者,去 芍药,加生姜;如气滞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钱,引而 行之。
6、贞元饮:
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 塞,势剧垂危者。常人但知为气急,其病在上,而不知 元海无根,亏损肝肾,此子午不交,气脱证也,尤为妇 人血海常亏者最多此证,宜急用此饮以济之,缓之,敢 云神剂。凡诊此证,脉必微细无神,若微而兼紧,尤为 可畏。倘庸众不知,妄云痰逆气滞,用牛黄、苏合及青 、陈、枳壳破气等剂,则速其危矣。
熟地黄(七、八钱,甚者一、二两) 炙甘草 (一、二、三钱) 当归(二、三钱)水二钟 ,煎八分,温服。如兼呕恶或恶寒者,加煨 姜三、五片;如气虚脉微至极者,急加人参 随宜;如肝肾阴虚,手足厥冷,加肉桂一钱 。
7、济川煎:
凡病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黄攻 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 主之。此用通于补之剂也,最妙最妙。
当归(三、五钱) 牛膝(二钱) 肉苁蓉(酒洗去 咸,二、三钱) 泽泻(一钱半) 升麻(五、七分 或一钱) 枳壳(一钱,虚甚者不必用)水一钟半, 煎七、八分,食前服。如气虚者,但加人参无碍; 如有火,加黄芩;如肾虚,加熟地。
8、理阴煎:
此理中汤之变方也。凡脾肾中虚等证,宜刚燥者,当 用理中、六君之类;宜温润者,当用理阴、大营之类 。欲知调补,当先察此。此方通治真阴虚弱,胀满呕 哕,痰饮恶心,吐泻腹痛,妇人经迟血滞等证。又凡 真阴不足,或素多劳倦之辈,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 散,或发热,或头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虽渴而不 喜冷冻饮料,或背心肢体畏寒,但脉见无力者,悉是 假热之证。
若用寒凉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汤,照后加减以温 补阴分,托散表邪,连进数服,使阴气渐充,则 汗从阴达,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于时用者也 ,神效不可尽述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炙甘草(一、 二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或加肉桂 (一、二钱)水二钟,煎七、八分,热服。
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阴煎;再加人参,即名六味回阳饮 。治命门火衰,阴中无阳等证。若风寒外感,邪未入深,但 见发热身痛,脉数不洪,凡内无火证,素禀不足者,但用此 汤加柴胡一钱半或二钱,连进一、二服,其效如神;若寒凝 阴盛而邪有难解者,必加麻黄一、二钱,放心用之,或不用 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此寒邪初感温散第一方,惟仲景独 知此义。第仲景之温散,首用麻黄、桂枝二汤,余之温散, 即以理阴煎及大温中饮为增减,此虽一从阳分,一从阴分, 其迹若异,然一逐于外,一托于内,而用温则一也。学人当 因所宜,酌而用之。
若阴胜之时,外感寒邪,脉细恶寒,或背畏寒者,乃太阳少 阴证也,加细辛一、二钱,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钱,真神剂 也。或并加柴胡以助之亦可。若阴虚火盛,其有内热不宜用 温,而气血俱虚,邪不能解者,宜去姜、桂,单以三味加减 与之,或只加人参亦可。若治脾肾两虚,水泛为痰,或呕或 胀者,于前方加茯苓一钱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若泄 泻不止及肾泄者,少用当归,或并去之,加山药、扁豆、吴 茱萸、破故纸、肉豆蔻、附子之属;若腰腹有痛,加杜仲、 枸杞;若腹有胀滞疼痛,加陈皮、木香、砂仁之属。
9、暖肝煎:
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证。 当归(二、三钱) 枸杞(三钱) 茯苓(二钱) 小茴香(二钱) 肉桂(一、二钱) 乌药(二钱) 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水一钟半,加生姜三、 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寒甚者,加吴茱萸、 干姜;再甚者,加附子。
10、麻桂饮:
治伤寒瘟疫阴暑疟疾,凡阴寒气胜而邪有不能散者 ,非此不可。无论诸经四季,凡有是证,即宜是药 ,勿谓夏月不可用也。不必浓盖,但取津津微汗透 彻为度。此实麻黄桂枝二汤之变方,而其神效则大 有超出二方者,不可不为细察。
官桂(一、二钱) 当归(三、四钱) 炙甘草( 一钱) 陈皮(随宜用,或不用亦可) 麻黄(二 、三钱)水一钟半,加生姜五、七片或十片。
煎 八分,去浮沫,不拘时服。若阴气不足者,加熟 地黄三、五钱;若三阳并病者,加柴胡二、三钱 ;若元气大虚,阴邪难解者,当以大温中饮更迭 为用。
11、大温中饮:
凡患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寒疫阴暑之气,身虽炽热, 时犹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披覆盖,或喜热汤,或兼呕恶 泄泻,但六脉无力,肩背怯寒,邪气不能外达等证,此元阳 大虚,正不胜邪之候。若非峻补托散,则寒邪日深,必致不 救,温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服后畏寒悉除,觉有躁热, 乃阳回作汗佳兆,不可疑之畏之。此外,凡以素禀薄弱之辈 ,或感阴邪时疫,发热困倦,虽未见如前阴证,而热邪未甚 者,但于初感时,即速用此饮,连进二、三服,无不随药随 愈,真神剂也。此方宜与理阴煎、麻桂饮相参用。
熟地(三、五、七钱) 冬白术(三、五钱) 当 归(三、五钱,如泄泻者,不宜用,或以山药代 之) 人参(二、三钱,甚者一两,或不用亦可) 炙甘草(一钱) 柴胡(二、三、四钱) 麻黄( 一、二、三钱) 肉桂(一、二钱) 干姜(炒熟 ,一、二钱,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亦可)水 二钟,煎七分,去浮沫,温服,或略盖取微汗。
如气虚,加黄 二、三钱;如寒甚阳虚者,加制附 子一、二钱;头痛,加川芎或白芷、细辛;阳虚 气陷,加升麻;如肚腹泄泻,宜少减柴胡,加防 风、细辛亦可。尝见伤寒之治,惟仲景能知温散 ,如麻黄、桂枝等汤是也;亦知补气而散,如小 柴胡之属是也。至若阳根于阴,汗化于液,从补 血而散,而云腾致雨之妙,则仲景犹所未及,故 予制此方,乃邪从营解第一义也,其功难悉,所 当深察。
12、柴陈煎:
治伤风兼寒,咳嗽发热,痞满多痰等证。 柴胡(二、三钱)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七片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寒胜者,加细 辛七、八分;如风胜气滞者,加苏叶一钱五分;如 冬月寒甚者,加麻黄一钱五分;气逆多嗽者,加杏 仁一钱;痞满气滞者,加白芥子五、七分。
13、柴苓饮:
治风湿发黄,发热身痛,脉紧,表里俱病,小水 不利,中寒泄泻等证。 柴胡(二、三钱) 猪苓 茯苓 泽泻(各二钱) 白术(二、三钱) 肉桂(一、二、三钱)水一钟 半,煎服。如寒邪胜者,加生姜三、五片;如汗 出热不退者,加芍药一、二钱。
14、柴胡白虎煎:
治阳明温热,表邪不解等证。 柴胡(二钱) 石膏(三钱) 黄芩(二钱) 麦冬(二钱) 细甘草(七分)水一钟半, 加竹叶二十片,煎服。
15、归葛饮:
治阳明温暑时证,大热大渴,津液枯涸,阴虚 不能作汗等证。 当归(三、五钱) 干葛(二、三钱)水二钟, 煎一钟,以冷水浸凉,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16、保阴煎:
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 ,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 ,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生地 熟地 芍药(各二钱) 山药 川续 断 黄芩 黄柏(各一钱半) 生甘草(一 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如小水多热,或兼怒火动血者,加焦栀子一、二钱;如夜热身 热,加地骨皮一钱五分;如肺热多汗者,加麦冬、枣仁;如血 热甚者,加黄连一钱五分;如血虚血滞,筋骨肿痛者,加当归 二、三钱;如气滞而痛,去熟地,加陈皮、青皮、丹皮、香附 之属;如血脱血滑,及便血久不止者,加地榆一、二钱,或乌 梅一、二个,或百药煎一、二钱,文蛤亦可;如少年,或血气 正盛者,不必用熟地、山药;如肢节筋骨疼痛或肿者,加秦艽 、丹皮各一、二钱。
17、抽薪饮:
治诸凡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炒) 黄柏(各一、二钱) 枳壳(钱半 ) 泽泻(钱半) 细甘草(三分)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 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如热在经络肌肤者,加连翘、天花 粉以解之;热在血分大小肠者,加槐蕊、黄连以清之;热在阳 明头面,或躁烦便实者,加生石膏以降之;热在下焦,小水痛 涩者,加草龙胆、车前以利之;热在阴分,津液不足者,加门 冬、生地、芍药之类以滋之;热在肠胃实结者,加大黄、芒硝 以通之。
18、徙薪饮:
治三焦凡火,一切内热,渐觉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 剂。其甚者,宜抽薪饮。 陈皮(八分) 黄芩(二钱) 麦冬 芍药 黄柏 茯苓 牡丹皮(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如多郁气逆伤肝,胁肋疼痛,或致动血者,加青皮、 栀子。
19、服蛮煎:
此方性味极轻极清,善入心肝二脏,行滞气,开郁结,通神 明,养正除邪,大有奇妙。 生地 麦门冬 芍药 石菖蒲 石斛 川丹皮(极香者) 茯神( 各二钱) 陈皮(一钱) 木通知母(各一钱半)水一钟半, 煎七分,食远服。如痰胜多郁者,加贝母二钱;痰盛兼火者 ,加胆星一钱五分;阳明火盛,内热狂叫者,加石膏二、三 钱;便结胀满多热者,玄明粉二、三钱调服,或暂加大黄亦 可;气虚神困者,加人参随宜。
20、太清饮:
治胃火烦热,狂斑呕吐等证。可与白虎汤出入酌用。 知母 石斛 木通(各一钱半) 石膏(生用,五、七 钱)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或加麦门冬。
21、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制附子(二、三钱) 炮干姜 (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熟地(五钱,或一两) 当归身(三钱,如泄泻者,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多 多益善)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如肉振汗多 者,加炙黄 四、五钱或一两,或冬白术三、五钱;如泄 泻者,加乌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如虚阳上浮 者,加茯苓二钱;如肝经郁滞者,加肉桂二、三钱。
22、毓麟珠:
治妇人气血俱虚,经脉不调,或断续,或带浊,或腹 痛,或腰酸,或饮食不甘,瘦弱不孕,服一、二斤即 可受胎。凡种子诸方,无以加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芍药(酒炒,各二两) 川芎 炙甘草(各一两) 当归 熟地(蒸捣,各四两) 菟丝子(制,四两) 杜仲(酒炒) 鹿角霜 川椒(各 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空心嚼服一、二丸 ,用酒或白汤送下,或为小丸吞服亦可。如男子 制服,宜加枸杞、胡桃肉、鹿角胶、山药、山茱 萸、巴戟肉各二两;如女人经迟腹痛,宜加酒炒 破故、肉桂各一两,甚者再加吴茱萸五钱,汤泡 一宿炒用。
如带多腹痛,加破故一两,北五味五钱,或加龙 骨一两,醋 用;如子宫寒甚,或泄或痛,加制 附子、炮干姜随宜;如多郁怒,气有不顺,而为 胀为滞者,宜加酒炒香附二两,或甚者再加沉香 五钱;如血热多火,经早内热者,加川续断、地 骨皮各二两,或另以汤剂暂清其火,而后服此, 或以汤引酌宜送下亦可。
编辑声明
感恩孙曼之先生讲述,感谢学员整理。粉丝编辑分享,仅供学术交流。不针对任何组织及个人,如有不妥实属无意。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