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素:古法中医《医学启源》

2025-02-13
来源:孙曼之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 病机十九




本书对 病机十九条 做出了正确的解释。


*病机十九: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牢。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病机五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四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张元素根据五运六气从天地之间的发病源头上,对于《内经》病机十九条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五运是指五行五藏,阐明了运气所主病机热病居多,他对于病机十九条的解读对于后世影响很大,对于时病和杂病的诊断治疗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横线.jpg


第二部分 药物升降沉浮的原理




本书对 药物升降沉浮的原理进行了阐发。


对于药物知识的系统介绍,这一部分称之为“药类法象”,是根据《内经》“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

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对于药物升降沉浮的原理进行了阐发。


举例一:


“药性要旨: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甘苦寒泻血热。”

又如:“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注云:“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

又曰∶味厚则泄,味薄则通;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

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升降者,天地之气交也,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

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也。


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

经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

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


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

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

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

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举例二: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可见对于藏府用药的论述之精细。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注云∶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注云∶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

注云∶温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注云∶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

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

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乃行,常有天命。”


横线.jpg


第三部分 药物六气 性味功效




又有“药类法象”一节云:“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今详录之,及拣择制度修合之法,俱列于后。”


以下按照六气把药物分类,依次分别论述性味功效。


*记忆:风升生,热浮长,燥降收,寒沉藏,湿化成中央。


以下是对于药物的分类:

●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热浮长,气之厚者,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湿化成中央,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应之。

●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寒沉藏,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读了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知道:

中医的基本原理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可以从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的东西,这些理论完全不同于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概念。


总之,《医学启源》是一本从中医理论的源头对于病机、药物、方剂和诊治进行了论述的书,比起目前那些只说结论不说所以得出这些结论以至于读完以后始终不能明白其所以然的中医著作,无疑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横线.jpg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编辑声明

感恩孙曼之先生讲述,感谢学员整理。粉丝编辑分享,仅供学术交流。不针对任何组织及个人,如有不妥实属无意。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