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风药医案
医案01:胁痛
屈*莲 女 42岁 地址:(略)
初诊:2007-12-19
右胁下隐痛多年,未以为意,今年11月后忽然呕吐一日,遂往医院检查,B超示:左叶脂肪肝。谷丙、谷草、胆红素三项升高,经治疗后本月1日复查,各项化验正常,唯GGT轻度升高。胁下痛如故。现证:両胁下疼痛,以右胁下为重,后半夜口苦。纳正,大便稍燥。形中,唇红略暗。脉右沉软,左关沉细弦久候兼紧而不满本部。舌淡红苔白腻。
处方:
赤芍15克 炙甘草 5克 川楝子10克 川芎 5克
羌活 5克 独活 5克 防风 5克 鲜瓜蒌50克
杏仁10克 紫菀10克 桑白皮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7-12-25
胁下痛止,转为头胀拘,左侧尤为憋闷。仍晚间口苦。现欲赴西安打工,汤剂无法服用。
处方:
小柴胡汤丸 ,2瓶;
逍遥丸 ,2瓶;
早晚空腹各服10丸。
按:
本案长期右胁下疼痛,似属于肝气郁结,但脉象久候沉弦紧短,显为外邪内陷于厥阴,故径以辛温之羌独防发散提邪,伍以芍、甘、川楝柔肝止痛,紫菀、桑皮、杏、蒌宣肺豁痰、肃金以制木。二诊,胁痛大止而头脑拘胀者,风邪已经提出,久郁之邪化热故伏热上冲而头脑拘胀。改方以小柴胡汤丸清解郁热,逍遥丸和肝健脾养血以为善后之计。
医案02:腰痛
段*辉 男 28岁 地址:(略) (第451本)
初诊:2007-12-26
腰痛一年余,近两月来加重,日夜不休。纳正,大便正有时溏,小便淸频。形瘦淡黄,唇淡红。脉右小弦滑,左小弦久候小紧,舌红赤苔薄白腻。
处方:
麻黄10克 桂枝15克 甘草 5克 藁本10克
羌活 5克 独活 5克 防风 5克 柴胡 5克
当归10克 苍术12克 川芎10克
生姜引,水煎服,五剂
二诊:2008-1-5
腰痛大减,现在仅傍晚稍痛,最近食凉后腹痛溏便。脉舌同前。
处方:
上方加吴茱萸5克,水煎服,五剂。
医案03:胃脘胀满
初诊:2008-9-7
近食鲜枣后脘胀甚,询胃脘微觉灼烧,大便正常,小便频数而量少。多年慢性气管炎,最近痰少亦不咳嗽。脉两关小弦短,左稍小于右,舌正红苔白腻。
处方:
半夏12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桂枝20克
细辛3克 苍术10克 干姜10克 黄连2克
枳壳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8-9-11
脘胀如故,嗳气,小便频数,昼多夜少。脉右关小弦短,左关尺小弦不上寸,舌微红苔白腻。
处方:
苍术12克 厚朴10克 紫苏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枳壳10克 半夏12克 藿香10克
水煎服,三剂
三诊:2008-9-15
脘胀依然,服前方后溏便日一行,询汗出,面色微潮红,咽燥。脉右关弦短,左尺沉细弦微紧,舌微红苔白腻。风木乘土,必提出风邪然后内里可安。
处方:
荆芥 5克 防风 5克 羌活 5克 独活 5克
川芎 5克 僵蚕10克 炙甘草 5克 桂枝15克
白芍10克 当归10克 陈皮10克 苍术10克
水煎服,三剂
四诊:2008-9-18
脘胀减,大便微溏日一行。脉两手关小短,舌同前。再加升阳益气之品。
处方:
荆芥 5克 防风5克 羌活5克 独活 5克
川芎 5克 僵蚕10克 炙甘草5克 桂枝15克
陈皮10克 苍术10克 黄芪 12克 当归10克
水煎服,三剂
医案04:下蹲后头痛如裂案
张明月 女 66岁 地址:一马路商业大厦(第476本)
初诊:2008-6-24
平素大便形正不畅,近来经过“通络治疗仪”治疗两日以后自觉通利异常,至第三日晚间小便下蹲过程中,忽然跌倒于蹲便器上面,随之头痛如裂,两太阳穴尤甚,大汗出,伴恶心干哕。家人立即送去市中心医院全面检查并没有阳性发现。今天为发病第五日,头痛时作时辍,每于大小便时发作,故每次大小便时必须缓慢动作方可勉强忍受。脉右关尺小弦软不上寸,左关尺小弦硬,久候微紧,舌红苔薄白。观形虚胖淡黄少泽,询近日咽燥疼,视咽微红,上腭后部有一红斑如指甲盖大小。
处方:
黄芪15克 炙甘草5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白术10克 荆芥5克 防风 5克 柴胡 5克
桑叶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08-6-27
每于黎明前2—3点钟时头痛拘抽跳动难忍,前天晚上因为畏惧头痛发作,强忍未敢小便。询汗多,红斑消失,今有浊涕少量。脉右手浮弦滑,左浮滑微弦微涩,舌红瘦苔薄滑。
处方:
黄芪15克 炙甘草5克 当归10克 川芎20克
桂枝30克 荆芥5克 防风 5克 羌活 5克
独活 5克。
薄荷引,水煎服,三剂
三诊:2008-6-30
黎明前头痛显减,身倦欲寐。脉右浮弦滑,左小弦不上寸,舌深红苔薄白少。
处方:上方三剂。
煎法同前。
四诊:2008-7-3
头痛消失,身倦显减,大便偏燥不甚畅。
处方:
补中益气丸(浓缩丸),一瓶,每晚口服12丸;
六味地黄丸(浓缩丸),一瓶,每晚口服12丸。
病机分析:
患者为脾弱气虚体质,偶因通络治疗仪治疗以后,经脉空虚不耐疏通耗散,故大便转为通利异常。下蹲后立即头痛如裂者,中虚气机随下蹲动作骤然下陷,外邪随之内陷,经脉因而壅塞,故头痛不止。风邪属木克乘胃土,故恶心干哕。何以知道外邪内陷?盖咽疼、两太阳穴疼痛、上腭红斑为其确据也。病机既明,治法自然易于理解。
医案05:胸痹
马会君 女 68岁 地址:双王东风村 (第604本)
初诊:2010-12-31
胸疼彻背,整夜难眠伴心悸,口干,舌涩,时时干咳,阵阵畏寒,迄二日。询近气怒后因路面冰滑,走路时跌倒一次。此后即身倦,胸痛,诸证晚间为重,耳鸣如蝉,鼻塞,微觉头痛,纳谷少味,口虽干但不思饮水。大便干时溏,腹鸣则泻。小便夜频而量少。脉象右小弦软,左小弦短软,舌红苔白腻,边齿痕。形中虚浮淡黄。
处方:
柴胡5克 甘草5克 枳壳 5克 白芍5克
川芎5克 香附子5克 黄芪10克 当归3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防风 3克
水煎服,五剂
二诊:2011-1-7
上药服完以后,胸痛基本消失,睡眠转好,诸证皆减,纳进,口微干。大便正常,小便夜二三次。
处方:
上方改川芎为3克、香附子为3克。
水煎服,五剂。
医案06:行经期延长
王晓敏 女 31岁 地址:南京路(第594本)
初诊:2011-1-6
平素经期正常,行径五天,色深红,量正常。经前几天小腹轻微胀痛。近五个月以前突然出现白带多,色黄质稀有气味,同时每次行经大约十天左右始净。询末次月经为2010-12-22,行径十天,昨日又出血量少,色淡红,淋漓不净,余无不适。距离前次经尽仅仅五日。前数日白带量多如水,色黄有气味。纳中,口时干,饮水正常。大便偏燥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胖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两手弦滑数,左大于右(p=84)。
处方:
柴胡5克 黄柏3克 甘草5克 荆芥5克
防风5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白术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11-1-10
服上方后次日经净。现白带多,仍然色黄如水,有气味。纳小,口淡少饮。大便正常日一行,小便正。舌淡红苔薄白,脉小弦短略滑。
处方:
苍术5克 黄柏3克 甘草5克 荆芥5克
防风5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白术10克
黄芪20克
水煎服,五剂。
医案07:不孕
邢小飞 女 34岁 地址:宝丰村(第622本)
初诊:2010-12-10
自生产一女以后已经14年再未曾怀孕,今年经中心医院B超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双侧输管卵完全性阻塞”,建议应用试管婴儿方法。由于其费用不菲,希望服用中药。询平素月经期正常但色淡,经量少,只是一天即净。白带正常。末次月经2010-11-10。近日小腹两侧隐痛不适。纳中,大便溏日一行,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两手沉小弦滑。先予调经。
处方:
黄芪15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泽兰10克
红花10克 牛膝10克 泽泻10克 三棱10克
益母草15克 炮姜10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10-12-19
2010年12月12日,经汛,一天即净,量少如前,但色转红。近几日腰痛,纳呆。据述月经自初潮以来每于经前恶寒,若天气转阴即立即经汛。行经期全身畏寒不温,但本次畏寒较前减轻。仍便溏日一行,小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腻,脉两手沉小弦滑。气虚风邪久稽,再予益气疏风法。
处方:
黄芪15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防风3克
川芎 3克 甘草5克 茯苓3克 柴胡3克
苍术 5克。
水煎服,五剂。
三诊:2010-12-26
腰痛消失,纳增,咽干,头微晕。脾胃虚寒,再加温阳散寒之品。
处方:上方加 干姜10克、桂枝15克。
五剂。
四诊:2011-1-7
头晕消失,腰部微觉痠困,纳健,二便同前。舌淡红苔薄白。脉右小弦,左细弱。改毓麟珠以温命门。
处方:
黄芪15克 人参 3克 川椒10克 焦杜仲10克
肉桂 5克 甘草 5克 当归3克 炮姜10克
枸杞10克 补骨脂15克 克韭子10克 黄附子 3克
水煎服,三剂
五诊:2011-1-26
月经至今已经44天未来,今天化验妊娠(+),唯恐有误,又做B超检查证实怀孕。嘱咐不必服药。
医案08:母亲眩晕案
初诊:2011-5-26
昨日来客邀请母亲出外至饭店吃饭,回家后即感疲劳,今天早晨10点钟仍昏沉大睡,唤醒后,说:“无妨,只是感觉困顿,让我多睡一会吧”,询知纳正,最近大便溏日一行,应是疲劳所致。
当即予补中益气汤:
黄芪10克 人参3克 白术5克 甘草3克
升麻1.5克 柴胡1.5克 当归3克 陈皮3克
水煎服,一剂。
下午4点钟诊:药未及服用,仍感困倦,有头晕感觉,脉象弦大微滑,舌正常。嘱咐立即服药。
二诊:2011-5-27
昨晚及今天早晨服药后,今天早晨头晕加重,犹如天旋地转感觉,不能起床,脉象弦大滑缓,舌正。思病起于突然,必是外感风邪无疑。
改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柴胡3克 前胡3克 甘草3克 防风3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川芎3克 生姜三片。
水煎服,三剂。
三诊:2011-6-1
服药后连日眩晕持续减轻,昨日劳累以后,今复头晕不欲睁眼,便溏如故,问有痰否?答:“晨起只是吐痰一口”。脉象弦小滑,舌正,窃思老人平素从未眩晕,本次发病数日不愈,脉有滑象,是风邪挟有痰饮,今天为发病第六日,再加化痰法,明日阳复必愈。
处方:
半夏5克 陈皮3克 茯苓3克 泽泻5克
白术5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川芎3克
天麻5克 甘草3克 生姜三片引。
水煎服,二剂。
四诊:2011-6-3
今天为发病第七天,晨起出庭院散步,眩晕大止。询经常纳小易饥,饥则心慌不耐。
上方加人参3克,三剂。
五诊:2011-6-6
诸证消失,大便正常,予归脾丸以善后。
按:
母亲今年87岁,形瘦小,面色淡,平素气虚体弱,纳小。本次发病起于突然,5月26日早晨接到二妹电话告知母亲病情,认为想必是劳累气虚所致,即予补中益气汤一剂送回。讵料次日眩晕加重,因思病起于突然,且最近便溏,风邪善行数变,风邪乘脾虚便溏而内陷,故眩晕不止。伤寒论以发病一二日属表证,宜从风邪论治无疑,遂改方荆防败毒散。
服药后眩晕逐日减轻,但是5月31日稍劳累即眩晕加重,不敢抬头视物。窃思母亲平素虽然体弱气虚,但尚无眩晕证状,本次发病以眩晕为主,非可视为气虚所致,古人云“非痰不作眩”,年老脾虚,或有风邪挟痰饮未可知。询之,晨起果然吐痰少量,于是改二陈汤加风药再加川芎天麻。算来今日已经为发病第六天,虽然今天病情加重,改化痰疏风法,明日为阳复之期必愈。次日果然。此后一连数日,母亲双目晨起眼屎甚多,此即阳复之验。
再按:
阳复是中医传统理论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的意思是在人体每一次阳气发生损伤以后,都会有一个自然恢复的过程,这个过程以七日为一个周期,其中,第一二日为邪气在表,是邪正俱盛的阶段。三四日为邪气在里,五六日为机体正气逐渐恢复,阳热酝酿,病机转热的阶段。第七日为阳复而病愈,如果七日没有痊愈,那么八九日就会热盛灼伤营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热入血分证,或者大便燥结,以后随着第二个周期的延续下去,就会形成邪正俱衰的局面。学习伤寒论可以使得我们掌握病机演变的规律,包括阳复的发展规律,可以使治疗方法因势利导,不失时机,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把学习伤寒论作为打好临床实践基本功的原因。
某网友反馈:
原文估计孙老师欠写了荆芥剂量(原文:“改方荆防败毒散加减”下面的方子)。
对本案有一些疑问:
第一,初诊脉象弦大微滑,弦则为风 滑则为痰 ,初诊为什么不理痰?
第二,脉弦大,眩晕,一般按照辩证来说是和肝有关,肝风内动也符合这样的脉症,为何不认定为肝风?
第三,从现代医学来看,老年人突然眩晕,是可以怀疑是血压突然增高导致,这个和上面第二点说的肝风应该更加接近,为何此案突然发病就认定一定是外邪?
请孙老师指导。
孙师回复:
检查了一下原案,确实是遗漏了荆芥3克一味,应予补上。
下面依次答复:
1、本案初诊有误,正是忽略了脉象的弦滑,而只是以为大为气虚,加上前一天有劳累情况,于是就给予了补中益气汤,造成了病情加重的后果。这是因为平素母亲的脉象多数是洪大,有时候是洪中兼滑,因而没有在意当时其中滑的痰湿意义。
2、肝风内动往往和一个人的平素痰火体质有关,一般都是反复发作,时有轻重。我的母亲属于气虚体质,形体瘦小,纳小,虽然有时也有痰,也有火,但这种情况并不多,不属于痰火体质,并且从来没有发生过眩晕证状,已经在9楼说明了。
3、暴病非阳,久病非阴,突然发生的证状首先应该考虑风邪寒邪为患居多,这也就是伤寒论的一二日属风寒外邪的观点,这就是中医和西医诊断思路的不同之处。
感谢指出疏漏,也欢迎各位参与讨论,这种深入细致的讨论对于辨证论治思路的提高很有意义。
医案09:闭经五年案
刘三三 女 40岁 地址:站北路 (第655本)
2011-6-24初诊:
带盛瘙痒一月余,纳便正。宫外孕手术后闭经已经五年。形中,色淡黄。脉两手沉弦滑数,舌正红,苔白腻湿润。
处方:
地肤子10克 椿白皮10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黄芪15克 白果10克 白蒺藜10克 土茯苓15克
水煎服,五剂。
2011-6-29二诊:
服药后昨天经汛,量少色正。脉两手沉虚洪大,舌红苔薄白腻。
处方:
上方去椿白皮加当归10克。
水煎服,五剂。
肖志恩请假:
闭经分血阻与血枯两类,不知楼主怎样认识本例病愈的思路与感受。
孙师回复:
本案病史为手术后损伤气血导致闭经,但带盛瘙痒,脉象沉弦滑数,湿热下注,虚实相兼显见,故以黄芪补气,升提脾气,又以防风荆芥疏风除湿,白蒺藜温升肾阳,地肤子土茯苓白果椿白皮除湿凉血治带。经汛后加当归温通活血。
医案10:风药治疗先兆流产一例
曾风玲 女 30岁 地址:红星化工厂(第690本)
初诊:2011-12-11
妊娠两月余,四十天时发现微量红色,昨天出血量渐多。询今年2月份曾经怀孕,服医院中药二十余剂,不能止血,最终发现胎死而引流。平素纳小,口淡,晨起口干。大便正常,近来偏燥一至三天一行,小便稍频。眠艰,身倦。平素月经期正常,行五至七天,量可,色正,带偏多。形瘦面色暗黄如烟熏,咽燥,唇红干燥。喜食凉物。脉右手小弦软,左小弦紧数(p=96),舌淡苔薄白。
处方:
柴胡5克 炙甘草5克 白术5克 羌活1.5克
独活1.5克 防风3克 荆芥穗(炒黑)15克
水煎服,三剂。
二诊:2011-12-15
出血减少,眠较前好转,纳进。脉两手小弦数(p=84),左小于右,舌淡苔薄白。
处方:
柴胡5克 炙甘草5克 白术10克 羌活2克
独活2克 防风3克 黄芪15克 荆芥穗(炒黑)15克
炮姜(炒黑)10克
水煎服,三剂。
三诊:2011-12-19
上方服后当晚血止。脉两手小弦数(p=90),舌红苔薄白。
处方:
上方减去炮姜荆芥穗。
四诊:2011-12-23
脉两手小弦数(p=90),舌红苔薄白腻。唇红,唇周潮红,询有穿衣过厚习惯且环境温度过高,嘱咐停服中药,减衣服,常吃黄豆红豆绿豆稀粥。
回复:
初诊形瘦色黄少华,咽燥,唇红干燥,显然脾虚体质,同时阴虚有热,脉象左手小弦紧数,风邪侵袭,入于血分,风邪化热,导致出血。所以用柴胡汤加羌活独活防风疏风,提出郁热,荆芥穗炒黑以疏风止血,脉紧难以用人参补气,故再加白术健脾益气。二诊脉紧象已去,加黄芪益气,纳小口淡,脾胃久有寒饮,加炮姜温经止血。三诊血止,去荆芥穗炮姜。因其脉象仍数,再服三剂。四诊,仍然脉数,询之知厚衣所致,嘱减衣以免反复外感,遂停药。
刘军请教:
柴胡汤是口苦咽干脉弦,病机为胆火上炎,三焦不利,老师这个案是有血瘀燥盛,为什么用柴胡汤?
孙师回复:
虽然小柴胡汤的病机是胆火上炎,三焦不利,但是其功能,实际上是提出郁热,比如伤寒论以下几条:
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後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这几条并不是以口苦咽干脉弦为主证,但都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其原因就是本方具有提出郁热的功能。
本案属于风邪入于血分,风邪化热,导致出血不止,所以用柴胡提出郁热,甘草托邪外出,羌活独活防风疏风,白术健脾。
另外,本方虽然不是小柴胡汤原方,但根据原方的加减法只有柴胡甘草不可省略,可见柴胡甘草就是小柴胡汤的原型,也就是伤寒论里面所说的“柴胡汤”,所以我们把柴胡甘草二味作为柴胡汤看,也是正确的。
孙洪彪请教:
咽燥,唇燥,便干,形瘦,颇似阴虚之证嘛.请教先生,如何甄别?
孙师回复:
已经回复了:“初诊形瘦色黄少华,咽燥,唇红干燥,显然脾虚体质,同时阴虚有热”,脾虚阴虚不矛盾,脾虚所以才会血虚阴虚,本案虚为本,热为标。
某网友请教:
脾虚外感风寒以致动血。但在病案中应有表证,恶寒,发热。
孙师回复:
本案属于感受风邪以后,风邪化热,入于血分,只是不是以外邪束闭肌表的表证为主,但“咽燥,唇红干燥”、“左小弦紧数(p=96)”还是有风热的表现的。
医案11:风药用法再案
古※ 女 22岁 地址:略 (第681本)
初诊:2011-10-27
经常脱发,头屑多,动则汗出,,纳差,失眠梦频。近一个月来心悸气短频繁发作,腰痛,睡醒后头痛,咽喉不适,鼻塞,鼻孔糜烂,肩胛疼痛,身倦。平素月经提前,量少,色暗,有血块。二便正常,近日大便溏日一行。
脉两关小弦软,左小于右(p=110),舌瘦红苔灰腻,唇淡,体瘦。
处方:
黄芪15克 人参3克 白术10克 甘草5克
升麻2克 柴胡2克 陈皮3克 羌活3克
独活3克 防风5克 川芎5克
生姜3片引,水煎服,五剂
二诊:2011-11-1
诸证大减,心悸汗出脱发已经不明显,腰痛、失眠均减而未尽愈,鼻腔仍糜烂,咽部仍然不适,最近口渴喜饮水,但饮水后易于干哕,纳小,二便正常。脉两手小弦软,左大于右(p=84),舌淡红苔薄白。
处方:上方十剂,煎法同前。
(完毕)
第二部分 风药讲解
*风为百病之长。——风药治风邪。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言“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人身之中,五脏六腑皆有阳气生化运行不息,五脏六腑之阳气亢逆变动皆能化生内风,故而《素问·风论》有心风、肝风、脾风、肺风、肾风、胃风等病名的记载。
(一)风邪及治疗:
1、外风:
风邪犯人首犯肌表,导致卫气失和。汗出或不汗出、恶风、肢体疼痛。
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流涕、咳嗽,痰浊等。
风邪入腠理,邪气与卫气搏击于肤表,风邪伏于皮下,则可见到风疹,瘾疹。 时发时止,皮肤瘙痒。
风邪中络,“邪中于络,肌肤不仁”。手足不能运动,肌肤麻木。
风邪中经,“邪中于经,即重不胜”。风胜行痹 风邪与寒、湿或热邪相合,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故可见到肢体关节游 走性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症。
风善行而数变,易挟寒挟湿,风邪可以由表入里,化热伤阴。
2、内风:
通常包括血燥生风,阳郁生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此外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积聚日久(王清任医林改错),亦可阻滞气机,导致阳气运行不畅,亢逆变动而生内风。
(1)风邪犯肺而致痰盛:
风痰为白沫痰,均可用风药消痰,若不明此理仅用二陈南星之类则效缓而不愈,痰湿蕴肺用荆防羌独疏风效佳。
(2)风邪犯土腹痛而泄:
风邪内闭而无出路,风邪疏泄其性主动,因而频迫腹痛。治以疏风升散之法升清降浊而风邪消散,体现从其路来者仍从原路而去也。
(二)风药
1、作用:
升提、升阳;
胜湿、化痰;
疏肝、散火;
止泻、引经。
2、药量与升降:
(1)风药性辛皆升,用量轻则走表,稍重则从胸膈升提,再重则先降后升从下焦升提。
(2)周慎斋所说的“后至者成功”是应用风药的一条原则,凡是分量大的药物,上升最慢,最后能够推举诸分量小的风药上升达表,达到疏风透邪的目的。
3、性味:
(1)辛温:
升麻、柴胡、荆芥、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白芷、麻黄、桂枝、天麻、全虫、蜈蚣、乌蛇、海风藤、威灵仙、巴戟天 等。
(2)辛凉:
薄荷,蝉蜕,葛根,升麻,菊花,桑叶,淡豆鼓,木贼,浮萍,牛蒡子,蔓荆子,钩藤,僵蚕,密蒙花,薄荷等。
(3)辛平:
柴胡、白蒺藜等。
4、风药:
(1)升麻/柴胡
升提之性强
升麻能令清气从右而上达,柴胡能令清气从左而上达。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是以清气一升,则浊气随降 。
王好古说:“柴胡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又入足少阳,在经主气,在脏主血,前行则恶热,却行则恶寒,惟气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经。
(2)川芎
最能走出窜,上达头部
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辛温升浮。为肝胆心包血分中气药。故凡肝因风郁,而见腹痛胁痛血痢寒痹筋挛目泪,及痈疽一切等症 。气郁于血。则当行气以散血。血郁于气。则当活血以通气。行气必用芎归。以血得归则补。而血可活。且血之气。又更得芎而助也。
(3)麻黄
味辛微苦,性温。其功效归纳为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宣通卫气、开泄腠理、又能宣通肺气、开启气门、宣通经气、通利关节。
麻黄汤作发汗,作用于皮毛,人体最外层。
(4)桂枝
色红性温热,走血分,何以入卫祛风?作用于皮下肌肉层。桂枝通经脉以发其风邪称为祛风之品。
枝利关节、温通经脉为其体,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为其用。
善于宣肺,开表而入经络,与桂枝同用则发汗宣统,使风邪从汗而出。
《本草纲目》桂枝透达营卫(从营分透到卫分),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而辛走肺也。
(5)羌活/独活
辛温芳香,入络止痛。
羌活:辛苦性温,味薄气雄,功专上升。散足太阳膀胱游风、头痛兼治风湿相搏骨节痛羌活(专入膀胱兼入肝肾)。
独活:专理下焦风湿,病在足少阴肾气分。而不连及太阳经也。
但羌活性雄,善于行上 ;独活善于走下而达上。羌之气清。行气而发散营卫之邪。独之气浊。行血而温养营卫之气。羌有发表之功(表之表),独有助表之力(表之里)。
(6)荆芥/防风
辛微温、平和
荆芥:散肝肌肤气分风邪仍兼血分疏泄,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驱散风邪。凡风在于皮里膜外善于走表。入肝经气分亦入肝经血分。
防风:味甘微温。虽入足太阳膀胱。以治上焦风邪,然亦能入脾胃二经,同补气药。则能取汗升举,风药润剂。不仅走表且开胸膈、祛上焦筋骨风邪 。
用以防风之必兼用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且既入于肝经风木之脏。则肝即属藏血之地。故又能以通利血脉。
(四)病机和鉴别
1、病机:风陷 和 阳陷
(1)风陷中焦:
卫出于胃,营出于脾。脾胃气虚则风邪容易内陷。或恣意寒凉,损伤脾阳,泄泻而致气陷,风邪乘虚而入。———提出风邪。
(2)风陷下焦
阴肾阴亏虚阴血不足(血分郁热),导致白带,遗精,而使风邪内陷下焦血分,脉沉洪数——提出风邪。巴戟天和白蒺藜是提出下焦肝肾风邪的主要药物。
(3)阳陷:
阳陷指的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心包相火下陷(入肝肾),君火离位。属于热证。——升阳散火,用补益脾胃佐以风药使伏火疏散,相火归于其本位。
2、鉴别:风邪 和 寒(湿)邪。
(1)风邪:
大邪(风)中于前——风令脉浮《金匮要略》;
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卫分属阳,风邪多犯于卫;
经曰:身半以上风受之,身半以下湿受之也。
(2)寒邪:
小邪(寒)中于暮——寒令脉急;
寒为阴邪,易袭阴位。营分为阴,寒邪多入于营分。《伤寒论》
经曰: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湿)。
(五)慎用
1、对由于肝肾阴虚引起内风中风情况,要慎用风药(加补虚药,如人参)。因此情况下风药更添发散之力,易耗劫真阴。
2、脉细数慎用风药。脉细不仅为气虚,而且为脏阴之亏;数为有热更为营液之耗,故脉细数的情况须慎用风药以免耗阴。
3、夏季以及本虚之人证须慎用风药。夏季天热汗出多,中气本虚。或配合人参炒白术使用。
4、对气虚之人使用风药的同时,为了顾护中气,须同时使用黄芪或者人参。
5、春季虚证须慎用风药。因风药与春季皆为疏泄之气,慎用风药以免疏泄太过。
编辑声明
感恩孙曼之先生讲述,感谢学员整理。粉丝编辑分享,仅供学术交流。不针对任何组织及个人,如有不妥实属无意。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