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一)周慎斋对于阳陷于阴有深刻的论述:
1.人禀天地之气以生,负阴抱阳,阳不可令陷于阴分。
——《慎斋遗书·卷五·古方解·保元汤》
2.人以血为主,胃乃生血之源,阳气不足,陷于阴分,则血不生长,气皆化而为火。若阳气升举,则血散布于上下,气无凝滞,何病之有?大凡一身只阴阳二气,阳气生发,阴气皆化为血,阳气不足,阴气皆化为火。
——《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
3.阳虚下陷,填入命门,上无气以养而枯 槁,大升大举,使气上归于肺,皮毛遂润泽。盖阳不可下陷,下陷则阳为火,而阴气绝矣。阳升则肺气下滋,气归于肺,泽及皮毛矣。
——《慎斋遗书·卷四·用药权衡》
(二)李东垣
升阳举陷诸法,其中,补中益气汤就是这种治疗方法的典范。
(三)喻嘉言
在《寓意草·卷二·辨痢疾种种受症不同随证治验》一案中所使用的逆流挽舟法,成为后世医家的治疗阳陷于阴病机的一个重要基本方法。
【医案】
周信川年七十三岁,平素体坚,不觉其老,秋月病痢,久而不愈,至冬月成休息痢,一昼夜十余行,面自浮肿,肌肤晦黑,求治于余。
余诊其脉沉数有力,谓曰:此阳邪陷入于阴之证也。吾当以法治之,尚可痊愈,明日吾自袖药来面治。于是以人参败毒散本方煎好,用厚被围椅上坐定,置火其下,更以布条卷成鹅蛋状,置椅褥上,垫定肛门,使内气不得下走。然后以前药滚热与服,良久又进前药,遂觉皮间有津津微润。再溉以滚汤,教令努力忍便,不得移身。
如此约二时之久,皮间津润总未干,病者心躁畏热,忍不可忍,始令连被卧于床上。是晚止下痢二次。已后改用补中益气汤,一昼夜止下三次,不旬日而全愈。
盖内陷之邪,欲提之转从表出,不以急流挽舟之法施之,其趋下之势,何所底哉!闻王星宰世兄,患久痢,诸药不效,苏郡老医,进以人参败毒散,其势差减,大有生机。但少此一段斡旋之法,竟无成功。故凡遇阳邪陷入阴分,如久疟、久痢、久热等证,当识此意,使其缓缓久久,透出表外,方为合法。若急而速,则恐才出又入,徒伤其正耳。
【处方】
柴胡(去苗)、甘草、桔梗、人参(去芦)、茯苓(去皮)、川芎、枳壳(去瓤.麸炒)、前胡(去苗.洗)、羌活(去苗)、 独活(去苗),右十味,各三十两。
【炮制】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二部分
<<伤寒论>>对于阳陷于阴的论述:
第131条: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第132条: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第133条: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第134条: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二。
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第129条: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伤寒论·平脉篇》:“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编辑声明
感恩孙曼之先生讲述,感谢学员整理。粉丝编辑分享,仅供学术交流。不针对任何组织及个人,如有不妥实属无意。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