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由中医公益组织收集整理,仅做学术交流,与任何第三方无关,特此声明。
一、病例
某患者痛经多年,怀疑是阳虚寒凝血淤,一直自己艾灸,结果月经周期越来越提前(注意是提前,不是延后)。经初步分析,并非阳虚寒凝血淤,而是肝热导致的痛经。
点评:
临床痛经除了阳虚寒凝血淤之外,尚有气郁,热滞,或者寒热并见。而且,气郁,热滞与寒热并见,要远远多于阳虚和单纯的寒证。当今饮食和生活条件,真正的阳虚有多少呢?其实大多数是阳气郁闭而已,并非真正的阳虚。
即就阳虚寒凝血淤而言,也要讲究治疗技巧和用药技巧,并非单纯地用热药和活血药所能解决的。如本文后面所举案例来看,很明显患者月经先期4天,引起月经先期的原因要找出来,是气虚?阴虚?还是肝热呢?恐怕不是仅仅血淤有寒这么简单!那么在月经先期的前提下,虽有痛经,而简单用活血温阳治法,就很值得商榷了。不是说这种治法对痛经无效,肯定也有效,可以暂时缓解疼痛,这是因为温通和活血止疼的原因。但后期呢,用了温阳活血药后,很可能会导致患者月经周期紊乱,月经提前加重,那么远期疗效是不确定的,因此这种治法不提倡。
二、医案(2个正式医案,1个参考医案)
第一个医案
治疗结果反馈:疗效好!
第二个医案
点评:
这是一个痛经30多年的患者,患者自以为寒,坚持艾灸,结果疼痛虽然少游减轻,但导致越境不端提前,经过仔细辩证,实际为肝热。
病症:
治疗方案:
参考医案
附:痛经治疗案例——仅供参考
来源/互联网
1 古代医家认识
痛经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该书“卷之三十七”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包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
后世《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凝,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
《傅青主女科·经水未来腹先疼》云:“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畅通,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然经满则不能内藏,而肝中之郁火焚烧,内逼经出,则其火亦因之而怒泄。其紫黑者,水火两战之象也;其成块者,水煎成形之状也……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傅青主女科·行经后少腹疼痛》云:“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方用调肝汤。”
以上论述为痛经的临床辨治奠定了基础。
2 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亏虚,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致病原因可以是实证“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等;也可以是虚证“不荣则痛”,如肾气亏虚、气血虚弱等。
某大夫认为,痛经病机大多数是虚实夹杂,以实为主,而单纯属实或单纯属虚者少见。虚者,最为常见的是阳气虚衰或肾气不足;实者,最为常见的是瘀阻胞络或痰阻胞络。其中,虚实夹杂尤以阳虚寒凝、胞络不通为主。
临床实际中,痛经多数见于青年女性,这类患者一般有小腹受凉史,如冷天坦胸露腹,衣着单薄;过食寒凉史,如过食冰激凌、生冷瓜果;盆腔炎病史或妇科手术史等。
临床患者中多数表现为经期前中期小腹疼痛,甚者向腰骶部放射,经色暗,有血块同时伴有肢凉、冷、喜暖。
妇科检查多数无明显病变,部分患者可见子宫体极度屈曲,宫颈口狭窄。子宫内膜位症者多有痛性结节、子宫粘连、活动受限,或伴有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病者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经期检查时子宫压痛明显;慢性盆腔炎者有盆腔炎的征象。
3 用药经验
根据《内经》“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的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痛经以寒凝经脉者较瘀。
以《伤寒论》的芍药甘草汤和当归四逆汤为基础,化裁温通化瘀方:炒白芍、炙甘草、肉桂、小茵香、乌药、生蒲黄、炒五灵脂、当归、延胡索、桃仁、红花、川芎。
方中炒白芍柔肝止痛,配合炙甘草即是芍药甘草汤,能缓急比痛;
肉桂补火助阳,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
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生蒲黄行血祛疲,活血止血;
炒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止血;当归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桃仁活血祛瘀;红花活血痛经,祛瘀止痛;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诸药合用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
肝气郁结急躁易怒者,加柴胡、醋香附、川楝子等以舒达肝气;
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等以益气;
阴虚者,去小茴香、肉桂防辛温伤阴,使阴虚更加明显,加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凉血;
脾虚便溏者,加炒白术、炒山药、茯苓健脾益气;
输卵管不通加王不留行、皂角刺、地龙以通行经络,化瘀消壅;
有粘连或子宫肌瘤者,加炙穿山甲、三棱、莪术、全蝎、蜈蚣以破血逐瘀,消癥散结。
临床用药应注意两点:
其一,芍药与炙甘草用量较大,一般芍药30-60g、炙甘草15-30 g,体现了芍药活血通络、甘草甘缓挛急的止痛机制。
其二,除非极其严重的痛经,一般不主张连续每天用药,应秉承《伤寒论》针对“时发热自汗出”而“先其时发汗则愈”的定时发病定时治疗的旨意,针对行经定时疼痛的特点,采用定时用药的方法,即每月事先备药3剂,行经时的第一天开始服药,连续服3剂,下月行经时仍然如此治疗,直至完全治愈。
4 病案举例
女,23岁,月经期小腹剧烈疼痛多年,于2011年10月15日就诊。
月经先期4d,量可,色可,有血块,平素小腹凉,喜暖,手足冷,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寒凝经脉证。
处方:小茴香l0g,肉桂l0g,乌药12g,炒五灵脂l0g,当归12g,炒白芍60g、炙甘草30g、生蒲黄l0g、延胡索15 g、桃仁l0g、红花l0g、川芎12g,3剂,水煎服。
月经来前一天或当天服用,连服3剂,如此连续治疗几个月经周期。
2012年2月17日告服药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已治愈。
|赵红军国医馆
微信:赵红军国医馆
电话:029-6258109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