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足趾肿痛医案
W先生,60岁,体力劳动者,人瘦。
2016年1月1日诊。
主诉:右脚第一、第三脚趾肿痛发紫半年。
伴:整只脚都觉得冰凉,耳鸣,余无异常,舌脉未见。
当地医院查: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糖正常,服消炎止痛药以及中药无效。
比较单纯,证属久寒血瘀,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原方:
当归30克,肉桂30克,赤芍30克,炒白芍30克,
生甘草30克,细辛15克,大枣30克,通草15克,
吴茱萸15克,生姜30克(一块,切片)。3剂。
煎服法:3碗水,1茶碗白酒,一起煎,小火慢熬,盖子敞开,熬90分钟以上。分早晚2次服。
3剂痛减,自行续服6剂而愈。恢复劳动。
条文复习: 《伤寒论》351、352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患者脚趾冷、痛、紫为识证要点。本案用量剂量较大,但小火、久煎、煎药锅盖子敞开,可保证用药安全速效。
医案二:背部抽痛案
H女士,71岁。
2015年11月诊。
诊断: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入院目的:明确诊断定治疗方案后准备出院。
2015年11月8日起,连续几天右侧背部(9-12胸椎棘突右侧)约鸡蛋大小区域剧烈抽痛,转动不能,难以用力,甚则不敢用力呼吸。
查:胸椎腰椎退行性变,总胆管扩张,心肺无明显异常。
11月10日,针刺外关,阳陵泉,背俞,压痛点等穴减轻,可小幅度转身,但当夜又发,针刺无效,服奇曼丁,亦无效。(整个治疗过程中,因UCTD诊断明确,激素在她背部抽痛发作之前就在用,止痛药也是在11月8号发作后就用上了,但是病人说还不如针灸效果好。)
11日12日,各针刺1次,无明显好转。患者诉口干、舌燥,大便秘结,二三日一行,查舌光红无苔。
突然意识到此乃芍药甘草汤证,予中药一试:
处方:赤芍30克,生白芍30克,生甘草20克,生大黄3克。5剂。
11月12日上午针刺后仍痛,药进1剂,当天下午明显好转,疼痛抽搐明显减轻,大便2次而通畅。
服至13日下午已无大碍。14日药未尽而顺利出院。
从整个过程看来,当是芍药甘草汤起了主要作用,经典的缓急止痛剂,确实名不虚传。加大黄少许,以助活血通便。
医案三:低热不退医案
C女士,25岁。
2015年10月15日初诊。
自诉感冒半月余,低热(9月27日中秋节起)缠绵不退(37.2℃-37.5℃之间波动),不怕冷,无汗,右侧头痛、眼睛痛,咽痒偶咳痰少,干呕,口干口苦多饮,乏力,爬楼梯易喘,近来体重减轻10斤,眠浅,噩梦,二便可,舌红苔白,齿痕,脉未见。
当地医院检查:见照片,白细胞等高,点滴抗生素,症不缓。
处方:小柴胡加石膏汤、桔梗汤,加荆芥、防风。
柴胡40克,黄芩15克,清半夏15克,仙鹤草50克,
生甘草20克,大枣20克,干姜6克,桔梗9克,
生石膏4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3剂。
1剂知,3剂热退,体温平无复发。
10月19日二诊,当天下午36.6℃,晚21点36.3℃,低热无,鼻涕无,口干苦大减,力气增,头疼减轻,但今下午前额、右侧又痛,咽喉不适,异物感,无痰,常干呕(见到某些东西突发恶心),睡眠浅,心烦,情绪波动大,易大喜大悲,健忘,经水适来,周期缩短,经期渐短至4、5天,量渐少,二便正常。舌尖红,尖舌苔光剥,余处苔白厚,齿痕,脉未见。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加生石膏、川芎。
柴胡18克,黄芩15克,清半夏20克,仙鹤草30克,
生甘草15克,大枣20克,干姜5克,生石膏30克,
厚朴15克,茯苓50克,小麦30克,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肉桂6克,制大黄5克,川芎30克。5剂。
10月27日,言药效佳,头痛减轻,每晚药后11-12点睡意十足(以前只是昏沉没有睡意),恶心次数少很多,口干舌燥基本消失,情绪好转,结合自己调整心态,不那么容易伤心了。
10月28日,复查血常规。全部正常。无明显不适,嘱保持良好心态,停药休养。
附治疗前后化验单:
(治疗前)
(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