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扫码 挂号预约)
第一部分 擅长主治
1、心脑:冠心病(尤其支架术后的胸痛胸闷、气短、心慌),高血压,脑梗,头痛眩晕等。
2、消化: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腹泻,便秘等。
3、呼吸:咳嗽,咽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4、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闭经,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
5、其他:失眠,抑郁焦虑症,痤疮,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
第二部分 医生简介
李铁刚,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师从陕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顿宝生教授,曾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宁中医药进修学习,传承中医精髓的同时,善于学习借鉴西医诊疗理论及技术,辨证施治,效果显著,深受患者好评!
第三部分 门诊安排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一)
医馆电话:(029) 8918 1126
医助微信:177 9586 0115 (仅限微信)
(二)地址:
1、导航:西安市 科技路34号 南京同仁堂 (金鹰购物对面);
2、地铁:地铁三号线 科技路站A口 前行50米 马路对面。
第四部分 医案精选
医案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案
信先生,男,69岁。
主诉:反复心慌、心前区疼痛3年,加重1周。
初诊(2024.3.15):
现病史:
3年前无明显原因感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时有刺痛。无左肩部及后背部反射痛,双下肢可凹陷性水肿Ⅱ°。在某三甲医院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皿级”。
3年来多次住院,间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硝苯地平缓释片、丹参片等,有所好转。一周前因情绪激动致症状加重,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刺痛,在家自服硝苯地平缓释片、丹参滴丸5天,感觉好转。今晨再次发作,含服药物,随来就诊。
门诊检查:
T36.4℃,BP140/9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轻度左偏,ST-T段异常。以冠状动脉粥硬样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Ⅲ级收治。
诉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欠佳,食纳尚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来诊时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心前区刺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Ⅱ°,口唇轻度发绀,动则加重。舌质暗红,舌体胖,苔白稍厚,脉沉弱。
西医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不稳定性心绞痛;
3、心功能Ⅲ级。
中医诊断:胸痹
辨证:心气不足,心脉痹阻,水瘀互结
治法:补益心气,化瘀通络,利水消肿
方药:
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红花、丹参、川芎、元胡、瓜蒌、茯苓、泽泻、车前子、陈皮、大腹皮。
7剂,水煎,日1剂,分2次服。
二诊(2024.3.22):药后:心慌、心前区刺痛、下肢水肿明显减轻。用3.15方减去白术、元胡、泽泻、大腹皮,继服7剂。
三诊(2024.3.29):心前区刺痛及下肢水肿症状消失,仅略感心慌。用3.22方减去茯苓、车前子、陈皮,加炒枣仁、柏子仁、石菖蒲、远志,继服7剂。
四诊(2024.4.6):心慌、气短、胸闷等诸症基本消失。以3.15方为基础方,制水丸服,以善其后。
【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般简称“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病机以虚实夹杂为主,或心气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以致瘀血内阻脉络,或素体肥胖,痰浊内生,痹阻心脉。病位虽在于心,却与肝肾关系密切,本虚标实者占绝大多数。以本案论,心气不足属虚,心脉痹阻为实,水瘀互结更属复杂病机,故以补气通络、祛痰利水为治疗原则,用参、芪补气,丹、红通络,五苓、五皮之方行水祛浊,药中病机,自然向愈。
医案02:高血压、糖尿病案
粟女士,56岁。于10月7日初诊。
主诉:头痛,眩晕25年。
现病史:自述25年前妊娠后间断出现头痛,巅顶痛,夜间加重,眩晕,伴有心慌、胸闷、气短、气喘,耳鸣、耳中流脓,四肢麻木疼痛,晨起较为严重,夜间四肢冰凉,夜尿频。现症见:晨起乏力,口苦,口干,视物模糊,目胀身肿,平素饮食不规律,不食午餐,眠可,夜间打鼾,声大。便秘,七日一行,需服用“黄连上清丸,蕃泻叶,槟郎四消丸”可排便。尿频。舌淡红,脉沉弦细。
既往史:“高血压”史25年,诉最高血压220/180mmHg,服用“安波维,1/日,拜新同,1/日,吲达帕胺,1/日,松龄血脉康,1/日,同仁堂自拟牛黄降压丸,1/日”。“糖尿病”史1年,诉最高空腹血糖8.7mmol/L。
西医检查:B超(西京医院2018- 10 - 5)脂肪肝;胆结石。刻下测得Bp166/100mmHg。
西医诊断:1、神经性头痛; 2、原发性高血压; 3、左心室肥大;4、糖尿病;5、中耳炎
中医诊断:1、眩晕;2、头痛;3、消渴
辨证:肝阳上亢夹血瘀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化瘀
方药:天麻,钩藤,栀子,黄芩,决明子,益母草,怀牛膝,寄生,杜仲,茯神,远志,石菖蒲,泽泻,车前子,川芎,白芷,元胡,炙甘草,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二诊(10.14):
服药后,耳中流脓已止,气喘消失,头痛减轻,头晕乏力改善,面肿身肿好转,自觉全身轻松,纳可,尿频改善,大便可。查空腹血糖6.0mmol/L,Bp135/90mmHg。用10.7方加太子参,继服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三诊(10.28):
服药后,头晕,心慌减轻,面肿身肿继减,间断心前区疼痛,腹胀便秘,舌淡白,脉沉弦。刻下测得Bp120/80mmHg。用10.7方加龙胆草,大黄,丹参,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四诊(11.4):
服药后,耳中流脓未复发,心慌腹胀消失,手肿胀消失,尿频消失,听力大增,头晕好转,便秘,乏力,自觉较前轻松。舌淡白,脉沉细。用10.28方,继服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五诊(11.11):
服药后,诸症继续减轻,下肢水肿消失,呼噜声减弱,听力增进。舌苔白,脉弦细。用10.7方加龙胆草,减元胡,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六诊(11.20):
服药后,诸症消失,听力继增进,空腹血糖控制控制在5.8~6.9mmol/L。用10.7方加夏枯草,七剂,水煎,巩固疗效。
七诊(2018.11.29):
服药后,诸症悉除,眼睛清晰明亮。刻下测得Bp120/ 80mmHg(正常范围内),空腹血糖5.8mmol/L(正常范围内)。用10.7方减元胡,加火麻仁,郁李仁,槟榔,七剂,水煎,以善其后。
【按】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高血压病一般指的是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90%以上。
高血压病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每个个体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个体差异性较大。属于中医“头痛”,“眩晕”范畴。乃因老年体虚或素体阴虚,肝阳上亢,挟风换痰,上扰清窍而发病,病本属虚,责之肝肾,中医治疗主要以滋补肝肾,熄风化痰潜阳为主,常见有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风痰浊,肝风内动,血瘀阻络,阴阳两虚六个证型。本案为肝阳上亢夹血瘀,拟平肝活血之法治之,以七诊诸症消失。
医案03:高脂血症案
岑先生,55岁。于6月19日初诊。
主诉:胸闷、心慌、气短1年,加重1周。
现病史:
患者自述近一年来时有胸闷、心慌、气短、头晕,伴眩晕欲仆,偶见心前区刺痛。半年前曾于某医院住院治疗,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稳定性心绞痛,3、心功能二级,4、心率失常,5、完全性右支束传导阻滞, 6、II型糖尿病,7、高脂血症,8、前列腺增生, 9、脂肪肝,经住院治疗诸症缓解。
一周前,无明显诱因胸闷、心慌、气短,头晕加重,伴有耳鸣,胆怯易惊,口干口渴,双下肢困乏,纳可,眠可,大便可,小便利,夜尿两次/晚。现口服“阿司匹林0.1g/日,立普妥20mg/日,依哲麦布片10mg/日,阿卡波糖片50mg/次,3次/日”。舌红苔白,脉沉弦细。
既往史:“冠心病”史12年;“糖尿病”史1年;前列腺增生”史3年。
西医检查:血脂六项(某医院10.9):载脂蛋白B:1.204g/,总胆固醇6.58mmol/L,甘油三酯:3.80mmol/L,低密度脂蛋白4.57mmol/L。
血脂六项(某医院11.16):总胆固醇6.87mmol/L,低密度脂蛋白4.90mmol/L,甘油三酯2.11mmol/L。
肝功十项:谷丙转氨酶64U/L,y-谷氨酰转氨酶79U/L,碱性磷酸酶(ALP):133U/L。
空腹血糖(6.19):9.1mmol/L。
西医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稳定性心绞痛;3、心功能二级;4、心率失常;5、完全性右支束传导阻滞;6、II型糖尿病;7、高脂血症;8、前列腺增生;9、脂肪肝。
中医诊断:血浊
辨证: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
太子参,生黄芪,丹参,三七,元胡,桃仁,红花,瓜蒌,薤白,枳壳,桔梗,陈皮,焦三仙,鸡内金,银杏叶,炙甘草。
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二诊(6.26):服上方七付药后,胸闷、心慌、气短消失,余症亦减,舌暗,脉沉细。用6.19方丹参加量,银杏叶加量,葛根,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三诊(7.3):诸症减轻,偶眩晕,食欲增进,空腹血糖5.7mmol/L,较6月19日初诊时好转。用6.26方减元胡,加天麻,钩藤,薄荷,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四诊(7.12):症状悉减,偶心慌。用7.3方七剂,巩固疗效。
五诊(7.19):服药后,诸症基本消失。甘油三酯3.8mmol/L,空腹血糖5.4mmol/L。用7.3方七剂,巩固疗效。
六诊(7.26):服药后,诸症悉减,偶心慌、耳鸣。用6.19方减元胡,加石菖蒲,远志,天麻,珍珠母,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七诊(8.2):诸症悉除,食欲增进。用6月19日方,减元胡,加远志,石菖蒲,天麻,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八诊(8.9):服药后,继续好转,耳鸣消失。因情绪紧张导致头晕、心慌、胸闷症状复现。辨证为:气阴两虚,拟益气养阴之法,方药: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知母,葛根,丹参,菊花,石斛,薄荷,钩藤,瓜蒌,炙甘草,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九诊(8.15):服上药后诸症悉减,夜尿2-3次。8月12日某诊所血脂化验结果示:总胆固醇4.84mmol/L(正常范围内),甘油三酯1.17mmol/L(正常范围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0mmol/L(正常范围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3mmol/L(正常范围内)。用8.9方加刺五加,夜交藤,远志,继服七剂,以巩固疗效,继服七剂。
十诊(8.23):服上药后继续减轻。颈项疼痛,睡眠质量较差梦多,余症悉除。用8.9方加夜交藤,葛根,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十一诊(2018.8.30):服药后,诸症好转。用8.9方加刺五加,夜交藤,丹参,七剂,水煎,日一剂,早晚服。
十二诊(9.6):服药后,诸症除。以观其后。
【按】
高血脂症,即当血清胆固醇超过正常值230毫克/100毫升,甘油三脂超过140毫克/100毫升,β-脂蛋白超过390毫克/100毫升以上时,即可称之为高血脂症。属于中医“膏浊”、“血浊”、“痰浊”范畴,临床常见眩晕、胸闷、头目昏蒙等症状,中医临床常见痰浊内阻,气滞血瘀,脾虛湿困,肝肾阴虚四个证型。根据各类征象,本案属于气虚血瘀之证,拟益气、活血之法为治,九诊诸症悉除。
医案04:痛经案
王女士,28岁。5月6日初诊。
主诉:经期腹痛6年,加重2年。
现病史:
6年前出现经期腹痛,2年来加重。经行第1天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持续2~3天,首日痛重,2、3日减轻,伴呕吐,甚或水入即吐,小腹发凉,重时全身发冷。末次月经4.14,经色暗红,夹有血块,6~7天后干净。经某院各项检查,示无器质性病变。现自觉小腹发凉,腰酸乏力,伴腹胀。舌质暗,苔白,脉沉紧。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中医诊断:痛经
辨证:肾虚宫寒,气滞血瘀
治法:温肾暖宫,行气活血
处方:
淫羊藿、仙茅、杜仲、柴胡、香附、木香、小茴香、当归、川芎、熟地、白芍、泽兰、益母草、延胡索、炙甘草。
10剂,水煎,日1剂,分早晚服。
二诊(5.17):恪服上药后诸症悉减,嘱继服10剂。
三诊(5.28):服上药后,经行腹痛大减,呕吐、小腹发凉未发。拟养血调经,巩固疗效。处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柴胡、香附、白术、茯苓、薄荷、泽兰、木香、小茴香、杜仲、续断。10剂,水煎,日1剂,分早晚服。
四诊(6.20):服上药后,诸症消失。随访3月,未见复发。
【按】
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年轻女性多见。中医称“痛经”,辨证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等证型。本案症见腰酸乏力、小腹发凉、腹痛痉挛,可证为肾气亏损,寒客冲任,脉络凝滞,故而发为痛经。治疗自当温肾暖宫,用温补之品,如淫羊藿、仙茅之类,又当疏导血络,用行气活血之品。二仙汤以仙茅、仙灵脾命名,功在温阳;膈下逐瘀汤方出《医林改错》,为活血化瘀名方。两方合用,恰中病机,药到病除,自然不难预期。
医案05:慢性浅表性胃炎案
肖女士,43岁。2月22日初诊。
主诉:胃脘隐痛1年。
现病史:
一年来间断出现餐后胃脘持续隐痛,有时抽掣至左肩背或两乳外侧,伴反酸、嗳气,偶见晨起空腹胃脘隐痛,食后可稍缓解,胃脘无烧灼及胃胀感,无胃凉,食纳可,口粘腻,目干涩,心急易怒,大便2日-行,排便不畅,成形质干,小便利,眠尚可。舌淡,苔白,脉沉弦虚结代。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痛
辨证:肝郁脾虛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
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焦三仙、鸡内金、元胡、乌药、乌贼骨、浙贝母、藿香、佩兰、陈皮、白芍、炙甘草、高良姜、香附。7剂,水煎,日一剂,分早晚服。
二诊(3.1):服上药后,食后胃脘持续隐痛明显减轻,偶伴反酸、嗳气,晨起空腹胃脘隐痛消失,口粘腻減轻,目干涩仍在,心急易怒,纳眠皆可,大便1-2日一行,较前稍畅,能成形,质稍干,小便可。舌淡,苔白,脉沉弦。2.22方加枳壳,7剂,水煎,日一剂,分早晚服。
三诊(3.8):食后胃脘隐痛减轻,次数减少,反酸消失,偶有嗳气,口粘腻、目干涩较前减轻,心烦易怒缓解,大便顺畅,1-2日一行,能成形,质不干,小便可。上方减乌贼骨、海螵蛸,加柴胡、丹参,以疏肝理气。
四诊(4.25):偶逢饮食不慎则见胃脘隐痛,偶有嗳气,口粘腻消失,目干涩轻微,食纳睡眠皆可,二便调。2.22方加木香,砂仁,以行气健脾。后以前方为基础制水丸,连服三月,以善其后。半年后检查各项指标正常。
【按】
慢性胃炎是以胃脘疼痛,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为特点的一种病证,属于中医“痞证”的范畴。《说文解字》说“痞,痛也”,指腹内结滞而痛,称为“痞证”。如果扪之有块,便称为“痞块”或“痞积”。本案患者以胃脘隐痛为主,仍属痞证范畴。其属实证者多见胃气壅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食滞伤胃、痰浊阻膈等,虚证则有脾胃气虚、虚火灼胃、脾胃虚寒的不同,可见病机复杂多样,且往往虚实互见、寒热错杂。
本案辨证为肝郁脾虚,自当以疏肝健脾为法。半夏泻心汤属中医“经方”范畴,历代应用广泛,明清之际李中梓在《证治汇补》中专论痞证治疗,说“本病治疗,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久之固中气以佐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清火,郁则兼化”,本案证属肝郁脾虚,虚实夹杂,与李中梓所言相关而又不同。拟疏肝健脾和胃之法,以柴胡疏肝散和四君子汤、乌贝散合方治之,训守前贤而自有心得,其获得良效,是不难理解的。
(完毕)